模块化舰艇建造技术加快中国舰艇建造与服役速度

猎头老王
2015-08-31 09:38:13

进入21世纪,中国海军迎来了一个井喷发展时期,多型战舰大批量的下水。国内军迷将这种“成打”地建造军舰称为“下饺子”,但是如果采用传统舰艇建造方法,我国海军的舰艇服役速度会远远没有这么快。除了得到有力的经济保障之外,模块化舰艇建造技术对于我国海军舰艇的更新功不可没,而且已经被应用于航母编队所属舰艇的建造工作之中,这种技术将大大加快相关舰艇的建造与服役速度。

我国已吃透一项关键技术,可加快“下饺子”全面支撑航母编队

模块化舰艇建造技术是指,将舰艇结构和系统按照功能分成若干个有接口关系的相对独立单元,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设计与生产原则,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和组合成舰艇装备或系统,并最终完成总装的一种舰船建造技术。

这种技术同传统的舰艇建造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能够大大缩短新型舰艇的设计周期;极大提高船台的工作效率,缩短舰艇的建造周期;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的舰艇更加有利于维修,使可维修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军舰的全寿命周期费用降低,帮助节约国防开支;节约了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换的时间与成本;采用模块化舰艇设计与建造技术之后,可大力保障作战舰艇的一舰多型,实现舰艇成系列地发展。

我国已吃透一项关键技术,可加快“下饺子”全面支撑航母编队

模块化造舰概念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当时,美国造船行业总共拥有165名员工,建造了1768艘军船。1942~1944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美国建造的万吨级“自由轮”就达到3148艘。由于舰船建造采用统一标准,推动了焊接技术和分段建造技术的发展。通过大规模的建造军用船只,造船工业为海军在前线作战提供有力的装备保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速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今天模块化舰艇建造技术的雏形。1969年,西德的博富隆公司开始研究舰艇建造的新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采用标准模块来安装武器和电子系统。1973年,美国海军开始进行军舰子系统的模块化改装工作,并在1975~1976年对DD 963和“佩里”级护卫舰进行了作战系统模块化分析。在随后的舰艇建造工作中,美国大量采用模块化舰艇建造技术,比如现在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濒海战斗舰和“海狼”级核潜艇等等,均采用了这种技术。

我国已吃透一项关键技术,可加快“下饺子”全面支撑航母编队

我国造船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了模块化造船技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同西方进行着频繁的交流,并初步接触MEKO型护卫舰和“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模块化设计思想。但由于国防经费紧张,我国大中型舰艇建造工作只能采用小批量的方式。

在建造“旅沪”级驱逐舰的时候,我国就曾经在设计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模块化尝试,但由于当时引进诸多舰载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短期内很难解决兼容性问题,不得不放弃模块化思想,被迫采用传统技术来进行设计。20世纪90年代大量建造的“江卫”级护卫舰,虽然比驱逐舰的建造数量多,但也并非完全按照模块化设计和建造的思路。

我国已吃透一项关键技术,可加快“下饺子”全面支撑航母编队

进入21世纪,由于海上利益需求,海军获得大量的国防经费,大规模建造驱逐舰和护卫舰成为可能。我国052C型驱逐舰的建造总数达到6艘,052D型驱逐舰的建造数量预计会达到12艘。不仅如此,我国还大批量建造了054A型护卫舰和056型护卫舰。尤其是056型护卫舰,个头虽小,实现了一船多型的目标。海军在21世纪初大批量建造军舰,使模块化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在军用舰船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多型战舰的大批量建造与服役,表明我国已经吃透这种技术。

前文提到的052C/D型驱逐舰和054A型护卫舰将被编入我国的航母战斗群,成为航母的带刀护卫。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是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改装而来的,因此国内团队并无机会实践航母的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而从国产航母开始,这种设计与建造技术将得到全面的应用。

我国已吃透一项关键技术,可加快“下饺子”全面支撑航母编队

通过采用模块化舰艇设计与建造技术,我国军用舰船将得到切实的保障,使“下饺子”成为可能。这种技术不仅仅加快我国舰船的设计与建造周期,而且使经费也得到大大节约,避免了重复的工作量,助推一舰多型的发展。

这种技术对我国海军,尤其是航母编队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还会看到采用这种技术而设计和建造的大量舰艇继续服役列装。而在战时,我国可以充分发挥国内造舰工业的潜能,以极快的速度建造航母和其他舰艇。吃透这种技术,为我国海军提供了强大的工业保障。

我国已吃透一项关键技术,可加快“下饺子”全面支撑航母编队

全文完,谢谢欣赏。欢迎关注军事微信公众号:云上的空母。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