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是素颜
2015-09-06 21:02:34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在阿拉伯半岛发迹的宗教,仅仅用了一百来年,就扩散至欧亚非三大陆,成为与基督教、佛教平起平坐的世界级大型宗教,其成长过程可谓一帆风顺。

伊斯兰教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而就影响所及,西达伊比里亚半岛(西班牙与葡萄牙)、东抵中国的西域,北至东欧、南抵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都在历史上成为(迄今大部分依然是)伊斯兰教的影响范围。

考虑到伊斯兰的扩散基本上都是在生产力较落后的古代完成。以当时技术发展水平,一个宗教文明体系,竟可以覆盖如此广阔的区间,伊斯兰教的魅力不能不让人动容。

而更值得惊叹的是,伊斯兰扩张过程中,扮演的并非是拓荒者的角色。除了印尼、大马、苏丹等少数地方当时尚未开化,容易传播外,伊斯兰的扩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跟当时的世界主流文明正面交手:在伊比里亚半岛与北非,伊斯兰一度打跑了天主教;在小亚细亚,它们替换掉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在中东,它们铲除了当地原生的袄教影响,在印度河流域及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它们也覆盖了印度教;甚至在与伊斯兰发源地相距万里的中国西域,它们都覆盖了在此处已有一定积累的儒教和汉传佛教。

伊斯兰教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或替代,或覆盖,毫不夸张的说,伊斯兰宗教文明体系,是从各大成熟文明体系的夹缝中野蛮成长起来的的。中世纪的所有主流文明,都曾不同程度的败于伊斯兰之手。

伊斯兰为什么这么厉害?

在云石君看来,这其中有一定偶然,但更多的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先说其偶然性。

在上一节《地缘政治61:伊斯兰教是怎样形成的》中,云石君对先知穆罕默德创教的时代与地缘背景做过介绍:

由于占有中东的萨珊波斯帝国,跟据有小亚细亚半岛跟东地中海版块的拜占庭帝国多年冲突,使得地中海—小亚细亚——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东方的传统东西方贸易干道因战火封闭,商人们为继续生意,无奈之下只能另辟蹊径,开发出东地中海——西奈半岛——红海沿岸低地——东方的变通路线。

商路的变化,使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由不起眼的中东边缘板块,一跃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商贸主干道和中转枢纽。地缘价值的骤升,使这里迅速繁华起来,当地古老的农牧混杂的传统生产方式,也迅速被商业所取代。在此基础上,孕育出全新的伊斯兰文明。

商业的力量,推动红海沿岸低地地缘价值的大幅抬升,而且商业天然具备的交流连通属性,也改变了红海沿岸长期以来四分五裂的地缘政治格局。

在过去的历史中,红海沿岸板块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以麦地那和麦加两座较大城市为核心,大体上呈南北对立之势。而在这个二元核心内部,几十个的阿拉伯部落又各自为政,互相竞争。

伊斯兰教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种局面的形成,源自这一板块的地缘结构与生产方式。红海沿岸低地呈南北长条状,内部各次级板块除了周边相连部分外,与板块内部的其它地区的交流都存在阻隔,凝聚力天然不强。而且在生产方式上,传统的红海沿岸低地是农牧混杂,各自过活,彼此间的交流并不多,所以也没有聚合到一起的迫切需求。

但商业改变了这一切。商业价值是通过流通来创造的。而要经济交流通畅,政治方面的藩篱必须尽可能的消除。当通过商业交流赚得的利益,远远盖过传统的农牧业后,红海沿岸低地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整合也就获得了足够的利益驱使,融合也就水到渠成。

整合完毕后,红海沿岸低地上的阿拉伯部落,与它们创立的伊斯兰文明体系,自然会向外部拓展,并很快的占领了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南部的荒漠与绿洲。接下来,它们的目光,投向了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的新月沃地,还有更远些的波斯高原。

这符合地缘扩张的规律。

商业的收益,极大的增强了阿拉伯人的实力,促使他们完成内部整合;而伊斯兰教的横空出世,又使它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强大意识形态体系。当物质和精神的力量都壮大到一定程度,扩张也就有了足够的底气。

而伊斯兰文的文明属性,也决定了扩张的必要性。伊斯兰文明体系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之下形成的,因此尽可能的拓展商业利益,符合阿拉伯和伊斯兰的利益。

对阿拉伯与伊斯兰来说,要将商业利益尽可能的最大化,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把最有价值、性价比最高的商路纳入管制范围;第二,最大限度的破除任何可能阻碍商业交流的政治和文化藩篱,减少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不必要损耗。

云石君之前分析过,红海沿岸低地之所以会成为商路,是因为传统商路被拜占庭跟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所阻。直白点说,它不过是个替代性的选择罢了。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伊朗高原的传统商业干道,才是最佳之选。

伊斯兰教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虽然红海沿岸低地孕育了自己,但阿拉伯和伊斯兰要想追求更多的利益,一定要掌控传统商路;甚至,哪怕仅仅是出于自保,这里的阿拉伯势力必须北上。否则一旦哪天拜占庭跟萨珊仇怨化解,传统商道恢复畅通,红海沿岸这条变通商道就会衰亡,阿拉伯民族也将失去商业的供养,用不了多久会就被打回原形,伊斯兰文明也就成了昙花一现。

面对巨大的诱惑和潜在的威胁,阿拉伯人把控制中东核心板块的萨珊波斯作为自己的打击目标

本来,波斯人控制的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缘实力远胜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沙漠绿洲,在此前的千年岁月中,中东的民族格局也一直是阿拉伯人被波斯人压制。就算波斯人出现衰落,东地中海那边,还有的欧洲地缘势力虎视眈眈——希腊、马其顿、罗马、拜占庭,这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欧洲势力,都在不同时期扮演了这个觊觎者的角色。反正,要么波斯人,要么欧洲人,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阿拉伯人上位。

但现在,欧亚两大传统地缘势力多年火并,两败俱伤;阿拉伯人也得到新商路的供养,实力骤增。此消彼长之下,阿拉伯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非但萨珊波斯被阿拉伯彻底消灭,就连东罗马帝国,也在阿拉伯人的穷追猛打之下连连败退,非但没法趁火打劫,连自家在亚洲和北非的传统领土,也被阿拉伯人夺了个一干二净。

阿拉伯人可以说是中了千年一遇的大彩。

但这种偶然背后,其实也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以前欧洲人跟波斯人在中东打了一两千年,都从来没被阿拉伯人摘过桃子,怎么现在世道就改变了?这其中原因,在于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提升。

虽然中世纪的人类文明,仍处于落后的农耕时代,但毕竟欧亚大陆普遍进入文明社会已经有一两千年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直白点说就是交通设施和工具的进步,反应在商业就是流通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财富总量也在不断增长——这意味着欧亚大陆上积累的财富规模大大超过早前,反映在商业上就是人们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来自远方的“奇珍异宝”。

流通成本下降,商品需求增加,这意味着,东西方贸易所蕴含的利益大幅增加。正因为利益变得足够大,商人们才会在传统贸易干道受阻的情况下,开辟出红海沿岸的变通商路,阿拉伯人也获得从中渔利的机会,进而积蓄出充足的实力摧毁萨珊波斯,击败拜占庭——而在更早的年代,由于东西方商业贸易规模有限,含金量不够高,商人们出于性价比的考虑,根本没动力开辟变通商路,所以不管波斯跟欧洲打成什么德行,阿拉伯人都没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只能在二者的战争结束后,臣服于的获胜者。

综上所述,商业成就了阿拉伯,使它在最合适的时候,打破了欧洲和波斯的垄断,成为中东的主宰。

而且,这种主宰,其根基建立在与之前王者完全不一样的物质基础上。中世纪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已经能够支撑相当规模,相当距离的商业贸易。人类的规模化商业交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狭小地盘内,而是除极寒北部外的整个亚欧大陆和环地中海地区。

在农耕时代,出于利益的考量,各大地缘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自然而然的失去了继续对外扩张的动力与能力。因为地缘距离越远,控制的成本越高,收益越小——当收益不足以弥补控制的消耗时,扩张自然也就到头了。

但在阿拉伯崛起的年代,欧亚大陆整体商业链条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已经远远超过开展商业所需消耗的成本——只要扩张方向跟商路走向契合,那就算开支大些,所得到的收益也可以弥补。

就这样,阿拉伯发展成横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帝国。虽然实力与地缘距离的限制,使以中东为本部核心区的阿拉伯帝国,无法完全战胜中国、印度和欧洲。但它却成功的垄断了这三者之间的所有交流通道。直白点说,中世纪的三大生产型农耕文明,其内部经济交流仍可由各自掌控,但对外交流却只能经阿拉伯之手。

商业之中,渠道为王。既然阿拉伯垄断各文明间商业贸易的的渠道,凭借这巨大的巨大收益,足以铸就它灿烂与辉煌!

而与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扩张同步,伊斯兰文明也进入了高速拓展期。

伊斯兰是阿拉伯的原生文明体系,天然会获得阿拉伯人的亲近。但如果仅仅如此,并不足以保证伊斯兰会跟随阿拉伯的脚步一道崛起。

后来的蒙古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蒙古人也打造出一个规模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但蒙古的原生文明体系却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政治力量的拓展一并扩散。进入中西亚的蒙古人,很快就融入伊斯兰文明,而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人,汉化程度也不断加深。

伊斯兰教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之所以会这样,其原因在于:所有文明体系,都必须与现实利益的需要相契合。蒙古人的原始宗教体系是建立在游牧生产基础上,成色着实太低了些,只能在蒙古高原这个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特殊地缘环境下生存,当蒙古的政治力量扩散到其它物质基础较发达的地区后,这个落后的文明体系,就再也不能帮助蒙古政治势力维持统治,所以被替换掉也就理所当然。

但伊斯兰教不同。它是由商业催生而成,具有非常强大的商业基因。而且,红海沿岸低地的地缘环境,决定了伊斯兰对农牧生产体系也有相当强的兼容性。

这就好办了。阿拉伯帝国本身就是通过商业纽带来维系各板块对帝国体制的认同,要的就是一个适应商业发展需要的文明体系。同时,阿拉伯控制下的中亚、中东和地中海部分,大多是农牧业混杂的地区。以商业为主,以农牧混杂为辅,北非与中西亚的地缘经济结构,跟伊斯兰十分温和。既然这样,阿拉伯非但不会放弃自家文明体系,反而还要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尽可能的支持它发展壮大。这种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高度融合,使伊斯兰在阿拉伯帝国的支持下高速拓展,发展成为与儒家、基督教并立的农耕时代人类三大主流文明体系。

只不过,伊斯兰虽然在阿拉伯帝国时期被奉为国教。但这种政治与文明体系的结合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两百多年后,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已不复当年之势,随着时光的流逝,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伊斯兰世界也从此分崩离析,并且再没有恢复统一。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