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微博晒泉州老照片 寻找刺桐微记忆(图)
n本报记者 陈丽娟 田米 通讯员 刘扬宇 文/图 【开栏的话】 昨天,为了寻找当年外国友人拍摄泉州古城墙时的所在地,我们敲开了老林家的大门。他带着我们来到屋顶,老照片里连绵青山下的古老城墙、丰饶田地,已被一片红砖白石所取代。看着眼前的景色,老林忆起了这几十年来泉州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昨天,在微博上,多少网友转发了古城墙的照片,怀念起了若干年前的老泉州,说着“真想穿越回去看看”。 原来,一张老照片,承载了那么多人的泉州记忆。 本周是泉州市纪念档案法颁布25周年的法制宣传周,今天上午8时半至11时,泉州市档案局将联合泉州市司法局,在市区文化宫百源清池旁展出部分珍贵的泉州老照片,欢迎大家前往观看。 今起,本报还将联合泉州市档案局推出“刺桐往事”栏目,寻找大家的泉州记忆。 如果您手中有泉州1995年以前的老照片,无论是市井古巷、标志建筑,还是民俗生活,都欢迎您发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或发邮件至lijuanqq@126.com,与我们共同回忆刺桐往事。 照片请附上简明文字,说明拍摄时间、地点、事件,并留下您的联系电话。一经采用,我们将给予相应的稿酬奖励。 当年的古城墙,城上可以跑马,城下濠堑绿水 20世纪初,泉州这座蜿蜒30里、高1丈8尺、有7座城门的巍峨壮观的古城依然存在。城上可以跑马、城下濠堑绿水也很别致,登上城门,刺桐城风景尽收眼底。 可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古城就断断续续被拆毁。这跟全省第一条民办公路泉安公路还有一定的渊源。当年,泉安公路从安海逐步向北延伸,到了泉州城南的华洲就停住了。因为那时的顺济桥还是石头桥,汽车无法通行,古城墙也挡住了汽车前进的道路。一时间,古城墙要不要保留,如何便利交通,成了当时市民关注的重心。 1926年,厦门大学教授陈万里第一次来泉州考古,古城还完整,只是南门拆了一角。 可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省政府决定拆毁沿海九座城池,泉州古城墙就从此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泉州古城拆毁之后,顺济桥改铺水泥路面,市区的中心辟建起了一条宽12米、长约2400多米,纵贯南北的中山路,泉安公路的泉州车站就设在今天的侨光电影院那边。中山路两旁建有骑楼式的人行道,市区主要的商业中心因此而逐步形成。 【我和老泉州的故事】 我就住在泉山门旁,洲顶之处,差不多就是外国友人拍古城墙照片时站的地方。从我家房顶望出去,远处就是双乳峰和清源山,映着一片红砖白石,煞是好看。 不过,1964年,我从惠安到泉州时,照片里的古城墙就只剩一点残存的痕迹,不久后也被拆掉了。那时候的泉州气象局就设在泉山门旁,旁边除了二院、体育场(即现在的中山公园),再往北,朝天门外就是一片田地了。 这里算是当时泉州地势较高的地方了,一家子住在这里,没事到体育场散散步,上开元寺东西塔转转,到中山路的商行里逛一逛,可以说整个泉州城的繁华尽在脚下呢! 那时候,站在洲顶之处,泉州城的繁华尽在脚下 老林,76岁,泉州市气象局退休员工: 据《泉州古城街坊摭谭》记载: 当年的体育场 多少人的第一次 60岁的老陈,就住在西街旁。自小在这里玩乐长大的他,如今在中山公园里做点小生意。和许多老泉州人一样,老陈还是习惯称它为“体育场”。 老陈说,公园初建时,中山门、八角亭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都是标志性建筑。可惜,上世纪50年代园内广场被辟为足球场,多个景点都荡然无存。 据说,许多老泉州,第一次进城、第一次照相、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都是在这里。 住在鲤城的王女士说,记得第一次,他们来这里参加歌咏比赛时,特地赶时髦,化了妆,最终集体在那合影留念,别提有多高兴了。 直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娱乐健身活动场所的增多,特别是侨乡体育中心等场馆建成后,这里的大型集会功能逐渐退化,公园的色彩浓郁了起来。 不知当年在烈士纪念碑前合影的这哥仨,现在是否还回到中山公园散步(左图)。 命途多舛的威远楼 而今仍巍然屹立 以前,钟楼以北的地方较高称洲顶,在那里,最显眼的就是威远楼。相传那还是开闽圣王王审知所建,作谯楼用。 因为在刺桐城北边,所以它又叫“北楼”,泉州著名文学家欧阳詹还特地写了篇《北楼记》呢。还有人叫它“更鼓楼”,因为它每天傍晚6时放炮,称“放头枪”,晚上10时放“二枪”,第二天早上再放个“开路枪”,只要一听炮响,就知道现在是几点了。 虽然曾经辉煌,但威远楼也是命运多舛,连所在的位置也换了好几回。 原先它在洲署应门(第二门)以南90步,元代重修时,才有了“威远楼”这个名字。明朝正统年间,遭火灾焚毁,向北推移至州治应门处重建。清朝三次重修,至清末民国初已颓坠不堪。1958年全面重修后,“文革”期间又被严重破坏,最后夷为平地。一直到了1986年,泉州市政府决定重建威远楼,楼址向北推移百米。 今天,看看照片上20世纪50年代的威远楼(上图),与现在(下图)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