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对的?苹果与安卓抄袭与被抄的那些事儿
最近iPhone 6s的文章铺天盖地,并不是说太平洋电脑网真的变成了“太平洋苹果网”,而是苹果与新iPhone确实是所有人关注的重点。 对普通消费者来讲,新iPhone很可能是他们的下一任爱机;而对于业内人士,新iPhone上出现的新设计与新功能都具备战略级的借鉴意义。要知道手机行业有个说法,“苹果发款新机,业界消化三年”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苹果自己又有没有借鉴过呢?显然也是有的。举一个新鲜的例子。 OPPO的印度官方Facebook今早发布了一条消息称:“Screen Flash功能可以在弱光环境下为用户自拍提供光源,该功能最早是诞生在OPPO Mirror 5、OPPO R7这两款机型上,但现在却被“某品牌”以Screen Flash之名抢尽了风头”。
虽然OPPO并没有明说某品牌是指代苹果,但Screen Flash的写法显然暗示了这就是在说苹果。那么苹果的Screen Flash真的是在照抄OPPO吗?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 OPPO的屏幕补光功能是指在自拍快门按下后,屏幕会上会出现纯粉色界面几秒钟以持续照亮面部(面色看起来更红润?),然后手机会抓取一张该情况下的自拍图。 而苹果的方案则是当你按下快门后屏幕会瞬间变白两次闪过,第一次变白是检测周围环境光,第二次变白则是增大亮度的同时拍下照片。 The Verge编辑体验iPhone 6s(Screen Flash演示出现在56秒) 首先,苹果的Screen Flash是一个瞬间过程,而OPPO是持续照亮; 其次,苹果的Screen Flash存在检测环境光过程,OPPO不存在; 最后,苹果的Screen Flash能达到更高亮度(硬件支持),而OPPO只是软件上的处理。 根据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苹果的Screen Flash虽然在结果上与OPPO类似,但是原理与细节上都已经完全不同的事实。
苹果的Reachability功能面临抄袭的指责 而苹果去年发布的Reachability功能也存在同样的情形。 虽然魅族与锤子此前也都发布过单手操作的下拉悬停方案,但苹果的Reachability实现的原理也完全不同:魅族是按照手机的下拉移动距离来触发,锤子是按照手掌接触屏幕的面积来触发,而苹果是通过连续触摸Home键两次来触发。这表示苹果虽然因为行业趋势(譬如大屏手机的单手操作)借鉴了某些功能,但它显然不会仅仅满足于照抄。 具体内容可参照《下拉悬停哪家强?魅族/锤子/苹果三国混战》这篇文章。
控制中心与下拉菜单的对比(图片来自外媒) 再来一个例子,是苹果在iOS 7中发布的通知中心与控制中心。 我们都知道Android的快捷方式与通知栏是一体的,并且都是用下拉来呼出。但苹果自己区分了用户的这两种需求,将最常用的快捷操作用上滑的方式来呼出。而这项设计目前已经被众多国内厂家的定制Android UI模仿,看上去苹果在抄袭的功能又被Android抄了回去。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或许我们需要看到苹果在对待行业趋势必须借鉴时所持的态度:究竟是用户的哪些需求造就了这个功能?假如在iPhone上应用,是否会有更好的形式去实现? 而Android厂商的抄袭,就并没有那么有建设性了。谈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大名鼎鼎的专利381号《边界回弹或者越界滚动》了,这是2012年苹果与某安卓厂商专利大战时导致该安卓厂商赔给苹果巨额罚金的6个专利之一。 这个专利的意思就是,当你在桌面或是应用内上下或左右滚动到边界时,会有一个物理反馈机制,我们往往将其称之为橡皮筋特效。 为什么不说其他例子而单单提到这个?因为“橡皮筋”特效是最能够体现苹果公司文化与Android厂商文化差异的一个例子。
某安卓厂商侵犯苹果的几项专利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是某个Android厂商的设计师提出了“橡皮筋特效”,他们的工程团队会如何回应? “这个功能不是必须!” “这个功能会消耗太多系统资源!” “这个功能的投入产出比太差!” 这种功利性思维的最终结果就是好设计被砍掉。而且我们也知道当时的Android界面是多么难看,Google的工程师思维注定了他们做不出“橡皮筋”特效这种需要“设计基因”的东西。 再比如今年苹果发布新Apple TV时,美女演示者Jen Folse有这样一个操作细节: 当她用新的遥控器在Apple TV的节目上左右滑动切换节目之外,还会来回“揉”这个节目的封面,而节目封面会被揉搓得翻滚起来。 封面揉搓特效出现在视频第九分钟 按照功利主义的投入产出来分析,这种设计就属于“次要需求”或是“非关键需求”,是最容易被砍掉的。而苹果将其做出来了,这恐怕就是这家安卓厂商败诉的原因。 安卓厂商或许只是看到这个特效能提升消费者的体验进而提升销量,所以才照搬了过去。但就其安卓厂商的团队自己而言,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的设计思维与工匠精神,这也同样是工程驱动与设计驱动公司的最大不同之处。 很庆幸的是,这种情况到现在已经有所改变,譬如Smartisan OS、氢OS都可以说是以设计为导向的团队所设计出来的优秀定制Android系统,但他们毕竟实力有限,对于需要软硬整合的功能还力有不逮,但就从无到有来讲,这也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苹果为什么难抄 可能抄袭过苹果的企业都会发现,苹果发布的每项功能看上去都可以“借鉴”到自己产品中。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发现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为什么苹果就那么难抄呢?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
苹果全球摄像头团队超过500人 技术原因: 我们都知道苹果获取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绝大部分利润,所以苹果能够雇得起世界最顶尖的工程师团队。 但你能想象那个创说中默秒全的摄像头团队就有超过500人的规模吗?这个数量很可能比某些国产手机厂商软硬工程师的总数还要多。 这种情况下,苹果随便输出一个技术,恐怕其他人就要忙着破解半天,就更不要谈做得更好了。
苹果强制开发者在今年2月份前适配64位应用 软件原因: 许多功能譬如Touch ID或是64bit,都是需要通过软件上的话语权来进行推进。 苹果可以直接告诉开发者,你不适配最新技术就下架你的应用!但同样的操作,Android厂商就是无法复制的。 简单举个例子就是Android的指纹识别API是今年年初才正式出炉,而这个功能苹果早在前年就已经发布了,这就是差距。
苹果的高成本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抵消 成本原因: iPhone由于其出货量大,所以即便定制一些非常规组件(譬如蓝宝石屏幕,Touch ID或是Force Touch零件),也能够在大出货量上得到很好地分摊。 如果是一个出货量小的厂商,那么光是定制设备的成本就足够吃掉所有销售得到的利润,那他们即便有创新的心思,也不敢冒这个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非常规硬件往往只出现在大厂商产品中的原因了。 创新的窘境与机遇
创新扩散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 虽然借鉴苹果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却难不倒自由市场这个大BOSS。当苹果推出Touch ID之后,立刻就会有创业者或是相关公司嗅到商机来研发同样效果但原理不同的方案,这就成为创新的扩散。 这种扩散虽然有利于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加多样化的产品,但是对于苹果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苹果花费巨大代价产生的成果,却被其他企业简单地复制,这对于创新者来确实是不公平的。 但仔细想想,古往今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仰赖于创新的扩散:不管是汽车中的发动机,还是晒盐的工艺在最初都是被某个人发明出来的。但是最后,这些产品形式或是技艺都被无数人或无数公司所应用,最后才带来了我们现在的文明。 当然,我们仍然得对第一位发明发动机或是晒盐工艺的发明者致以敬意,但就功利主义来讲,创新的扩散确实在短期内会极大增长集体所获得的利益。但如果这种扩散所需的时间非常短(类似于山寨厂仿制某个手机壳一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创新者的热情,对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专利法让创新者能够在短期内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 正是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才有了阶段性的专利保护机制以在短期内保护创新者的胜利果实,但又不至于让创新无法扩散。 同时,专利保护机制仅仅只保护实现方法,而不保护实现结果。所以如果有人能够绕过发明者的实现原理,另辟蹊径形成同样的效果,专利机制也是允许的。所以当创新发生的时候,模仿与借鉴也就同时开始了。 如果某企业想要不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就只能通过不断创新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只要对手不触犯专利法立下的规矩,这种竞争反倒是对创新的促进,人类整体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创新果实。 那么有人会问,创新难道不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吗?是的,的确如此。 但是创新也会助长其品牌影响力,这种“默默的荣耀”,套用罗永浩的一句广告词:就叫做天生骄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