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国调研交通难 厦门拟实施建10个下穿通道
相关新闻 厦门推新举措破解交通“三难” 台海网9月6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昨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就破解“交通难”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一个多月来,市委、市政府就破解“交通难”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于伟国指出,这些意见和建议很有启发,很有针对性,很有建设性,市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凝聚民意、汇集民智。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投入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各方协同配合,尽快明显缓解“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问题。 在认真听取和研究各方意见、建议基础上,于伟国归纳提出了破解“行车难”的七项举措。 “加快建设更多的立体停车楼,是缓解岛内停车难的有力措施。”于伟国说,厦门市近期拟规划建设20多个立体停车楼,并将继续扩大建设规模,利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快立体停车楼建设。要科学合理增设路边停车位。要尽快出台政策,鼓励新建筑多层次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要把改作他用的车库和停车位,限期恢复停车功能。探索推行错时停车,逐步完善政策和管理机制,让单位、社区和个人的停车位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于伟国说,解决“行路难”问题,岛内先在区域内建设慢行系统,再通过人行天桥、下穿通道等,将区域慢行系统进行有机串联,进而形成全岛慢行系统。岛外要按照“四高”标准,科学规划建设系统、生态、实用的慢行体系。 于伟国强调,全市各相关部门要加快步伐,科学论证,将解决难题的措施按照决策程序,尽快提交研究,尽快付诸实施。 七项举措 ●规划新建道路,岛内拟新建12条道路。 ●打通原有“断头路”,岛内拟打通28条“断头路”。 ●实施立体交通,先在岛内道路重要交叉点、拥堵点建设一批下穿通道。 ●破解“卡脖子”路段拥堵问题,鹭江道和西堤段是环岛交通的“卡脖子”路段,西堤段可在海堤上适当扩建道路,鹭江道下穿通道建设根据公开征求各方和专家意见,建议采用地下双层、双向长通道方案,有关部门要尽快深化论证、优化方案。 ●进一步改善公交系统,提高公交覆盖率,积极稳妥地试行公交专线,使市民更多选择公交出行。 ●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同时提高路面见警率,从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拓展水上交通,将水上交通作为陆上交通的补充,可开通多方向进出鼓浪屿水上线路,设立环厦门岛水上交通线,建立五通或五缘湾至同安、翔安的岛内、岛外水上交通线,兼顾旅游和交通功能。 市委书记的“快”思路 在座谈时,当有关负责人在说明交通如何拥堵时,市委书记于伟国打断了他的发言。“这个拥堵,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也不要多说了。”于伟国表示,老百姓每天上下班都会堵,每天上下班停车都会感到难,为此,现在就是要讲措施,也不能还靠一般性、常规性的措施,就是要突破常规。 考虑到原有的渠道、原有的做法不利于尽快缓解“交通难”,于伟国说,所以要全市统筹,市委、市政府亲自来抓,“就是要尽快解决,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 在破解“行车难”上,市委书记强调了一系列的“快”:新路规划、断头路打通,要快;下穿通道建设,要尽快论证、尽快动工;鹭江道下穿通道,要尽快优化、尽快论证、尽快交由决策;环岛交通通道的打通,要尽快;智能交通系统的打造,要快;水上公交系统的拓展,也要快…… 在破解“停车难”上,于伟国同样表示,要“快”。厦门已明确提出尽快建设一批立体停车楼,不仅国企,而且也正考虑发动社会力量、引入民营资本,就是为了要快速推动一批停车位尽快建成,并加快新一批停车楼的规划。 之所以要如此强调“快”,除了目前岛内拥堵确实日趋严重之外,在市委书记看来,车流、人流不断增加,越往后拖,问题就越棘手。 但也并非一切都要“快”。在“行路难”问题上,厦门就是要靠“慢”。于伟国表示,在“自行车+步行系统”建设上,可先考虑建设区域性的慢行系统,然后再把这些区间系统尽可能连接起来。 而在公交线路的调整上,于伟国认为,不宜过于频繁、过快,因为每一条线路的调整,都会给沿路的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线路的调整上,一定要多听听沿线居民的意见,不要盲目地调整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