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烦恼》:80后话剧人逆袭,喜剧电影第四流派诞生
闫非、彭大魔编剧并导演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今日上映。 电影早就不只是作品,而是金融产品了,博取票房更是一种质量+品牌的收割行动。我们不知道这部电影有多少排片,会创造多少票房,但看的时候笑得酣畅,80后喜剧人的冲击力令人惊喜。
惊喜是因为片中每一个人都有杀手锏:“先知先觉”写出别人的歌,是剧中人夏洛的杀手锏;自带背景音乐《一剪梅》,是剧中人袁华的杀手锏;漂亮地击退地痞流氓后骑着自行车被砖头硌一下,是王老师的杀手锏;为了儿子随时牺牲色相,是夏洛母亲的杀手锏;文过饰非、颠倒黑白是校长的杀手锏;“我叫你哥,你叫我爸”是张扬的杀手锏。“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是孟特娇的杀手锏... 杀手锏太多,全程爆笑。闫非、彭大魔初执导筒,沈腾、马丽头回大银幕主演。开心麻花、新丽电影和企鹅影业联合出品。都说现在的喜剧没讽刺了,这部有。说现在的喜剧都是鸡汤体,这部不止是鸡汤。娶校花不如对抱结发,这个论证过程是如此狂野、趣致、惊心、闪亮…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第四流派诞生了。 (1)横空出世,不输前辈 在《夏洛特烦恼》之前,中国影市里流行的喜剧流派有三个。
《编辑部的故事》 最老牌的是冯小刚和葛优开创的京味调侃喜剧。这一流派发端于王朔的系列小说,以及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直至1998年元旦《甲方乙方》打出贺岁片的旗号,这把火才烧到大银幕上。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非诚勿扰》《私人订制》一路走来。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冯女郎,变化的外景地不变的调侃风格,这套电影可谓延续时间最长、票房最为稳定的喜剧流派,只是近年来随着观众的更新换代,稍有颓势。 最当红的是宁浩、徐峥、黄渤、束焕等人开创的公路喜剧。这一流派发端于2007年的《疯狂的石头》,他们都是科班出身,有着宏阔的电影视野,善于从西片中汲取灵感。同时又植根中国文化土壤,能够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最初也不是公路片,而是宁浩的“疯狂”系列。直到2012年底,徐峥携手束焕搞出创下票房神话的《泰囧》,这一流派跃上巅峰,而公路片也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宁浩《心花路放》和徐峥《港囧》都沿用了倒霉主角不断邂逅奇葩的喜剧路线。
《疯狂的石头》 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是周星驰和王晶为代表的港式无厘头喜剧。这一流派发端更早,内地尚未有院线概念的录像厅时代,周星驰和王晶就已经是观众的宠儿。2004之后,香港导演获得到内地拍片的优惠政策,纷纷北上。然而,内地影市发育不全,香港导演水土不服,无厘头喜剧成了过气背时的代名词。当然,周星驰给喜剧嫁接上功夫、科幻、魔幻等元素仍然畅销,惜产量不高。而王晶等人则在小制作电影中苦苦挣扎,等待时机。直到《澳门风云》横空出世,香港无厘头喜剧再次接驳观众。《澳门风云2》更上层楼,《澳门风云3》组了个空前绝后的阵容... 《夏洛特烦恼》上映之后,中国喜剧的第四流派诞生了。能够成为流派,就得有独到的喜剧理念,独门的喜剧模型,独家的演员阵容,当然还得观众喜欢,票房飘红。前三者取决于团队和作品,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最后这个条件取决于观众和市场。那么问题来了:刚刚上映第一天,你就敢打包票?是的,凭着点映中观众的火爆反应和影片的成色,这部片子的大卖是板上钉钉的。当然,它没有《港囧》那么大的品牌效应,但作为新人新作,3亿就是胜利,5亿就是大胜,10亿就是奇迹了。
喜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互相学习、交叉感染,创作了诸多的经典作品。完全独出机杼的喜剧是没有的,只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创新,在与同行的比较中显出独特的竞争力,就可以成为新的流派。闫非、彭大魔和沈腾、马丽都是舞台喜剧出身,都是数千场演出的经验在身,和其他三大流派相比,他们对观众的现场反应熟悉无比,甩包袱的技巧千锤百炼。《夏洛特烦恼》本身就是根据舞台剧改编而来,片中笑点都是在反复推敲刷新和优胜劣汰中留存下来的精华。纵然电影喜剧不能完全等同于舞台喜剧,但语言类喜剧的特征是:放在舞台上和放在镜头里一样好笑。本山和他的弟子们在刘老根大舞台和春节晚会上都能逗乐全国人民,就是这个缘故。麻花团队也是一样,他们能在《欢乐喜剧人》折桂,也能在大银幕上把笑声带给观众。
冯氏喜剧主力干将是50后,上承王朔解构崇高的文风,下接老百姓的言说智慧,是京味幽默的银幕变种。徐峥喜剧主力干将是70后,基本模式是倒霉蛋奇遇记,在草根和中产的文化对撞中制造笑点,眼下最是流行。王晶喜剧主力干将是50后和60后,屎尿屁加黄、赌、毒等重口味商业元素,抓住了人性中永远的刚需。而麻花喜剧则是从舞台上跨界而来的新军,带着与观众耳鬓厮磨的亲切感,带着随演随改的机动性,带着80后创作者的生活感悟,以及科班出身的新生代的脑洞大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喜剧电影的第四流派。刚刚破土而出,前程不可限量。 (2)脑洞大开,底座坚实 在纵向的轴线上,《夏洛特烦恼》是独特的存在。横向比较,可为参照的是同档期的《港囧》和前不久才下档的《煎饼侠》。 《煎饼侠》是网络文化的产物,是大鹏网剧《屌丝男士》深耕四年之后向大银幕的冲击。在拍电影之前,其搞笑手法已成熟,荤段子加屌丝情结,足以讨得网民欢心。由网剧到大电影,最大的提升在于有了自圆其说的主干故事,魂儿没散,段子闪亮,就彻底远离了烂片。
在笑料密度方面,《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不相上下,但更加大众化一些。舞台剧观众的年龄覆盖面更宽,而网剧主要面向年轻观众。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主题意旨:《煎饼侠》是小人物圆梦的故事,《夏洛》是“阅尽沧桑,还是你好”的回归故事。相比之下,《煎饼侠》从内到外都是架空的,超级英雄于中国人来说只是银幕风景,而很少成为他们必欲实现的梦想。《夏洛》的烦恼则是很多人经历过的情感困境,所谓“只同居不结婚”“七年之痒”,都蕴含着类似的心有不甘。这就使得《夏洛》的戏剧底座较《煎饼侠》更为坚实。 《夏洛特烦恼》和《港囧》在情感方面惊人地契合,都是步入“围城”多时的男人心血来潮,不顾一切奔向初恋的故事。但两者的着力点不同,《港囧》是现实时空,徐来的“约炮”之旅受到种种道德制约,不能尽兴而为,于是找来怀旧的“二柱子”支撑故事,所谓粤语老歌和港片片段是也。
《夏洛》则是“黄粱美梦”,夏洛的行为凭空获得了国产片所罕见的自由度,用剧中人的话说“在我梦里,我还能让你欺负了”,所以他公然打了老师,亲了女同学,剽窃了朴树、许巍的歌曲,事业成功之后把梦中情人娶回家。所以说,《夏洛》的脑洞开得更大,或者说创作空间更大。如果不是做梦,“亲女生”“打老师”这段教育部门不答应。写朴树、许巍的歌、代王菲唱《相约九八》、替刘欢唱《我和你》、让周杰伦长时间活在夏洛的阴影里,这些统统不可能。简单说,《港囧》的信息量更大,制作费更高,但《夏洛》更纯粹,玩得更HIGH。《港囧》是40多岁男人的瞻前顾后,《夏洛》是30岁男人的狂发春梦。 说到这里我得插句题外话,中国电影管理某些方面渐趋开明:一是喜剧电影的尺度在扩张,分得清开玩笑和聊正事的区别了,不再拿起棒槌当真,只要你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要,开涮的幅度和范围都可以商量;二是“怪力乱神”不再禁绝,分得清艺术虚构和实有其事的区别了。《九层妖塔》里那个“鬼族”,究竟是“未知文明”还是“魑魅魍魉”,其实很模糊;那个上蹿下跳的红犼,出现在做得很实的当代叙事中,意味着中国有了自己的怪兽电影。虽然还没有《电影法》,今日的松动明天就可以收回,但今天放出来就是一种进步。
作为观察者和评论者,我们乐见文艺工作者获得天马行空的创作环境。脑洞大开,才能灵感奔涌。心无牵挂,才能酣畅淋漓。虽然时时还能感觉到红线当前的小心翼翼,但中国的喜剧人已经在现有空间内探索出一条“群众喜见,官家不烦”的道路来,一浪高过一浪的票房神话并不偶然。当然,靠着观众的宽容和对本土文化的亲近感,以中小制作的喜剧电影尚能在本土市场与好莱坞硬通货相抗衡,要想扬帆出海、输出文化,还需在更重的题材和更多的类型上开疆拓土。 国庆影市琳琅满目,色香俱全。《夏洛特烦恼》斜刺里杀出,闫非、彭大魔、马丽是80后,79年出生的沈腾是准80后,越来越多的80后电影人加入市场的争夺。进击吧,喜剧。 【文/李星文】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