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烦恼》:贫困底层是中国喜剧的基本要素
《夏洛特烦恼》:贫困底层是中国喜剧的基本要素 文/马庆云
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真好看。我相信,这是最近看完这部电影的朋友们都认可的。好几位朋友发信息让我聊聊这部电影。我想直接面对一个问题,这部喜剧为什么好看。 第一点,当然是段子脆。喜剧电影嘛,包袱抖的好才行。说相声,靠嘴皮子抖,演电影,就靠演技抖。两者略有不同,但不是本文论述重点。《夏洛特烦恼》好玩的桥段很多,这是它好看的一项。 只能看到段子好玩的,还是很低端的看电影的,影迷都算不上。段子好玩的电影,特别多。小沈阳的《将错就错》,杨幂的《何以笙箫默》、《分手大师》,里边都不乏有趣的段子。单独拿出这些段子或者抖包袱的方式来,随便改编一下发朋友圈,也能博大家一乐。但放在这三部电影里边,就不那么好笑了,为什么呢?
今天我想跟大伙聊的重点就出来了。好多挺好玩的段子,放到像《将错就错》、《分手大师》这样的电影里边,就不好笑,为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不真实。《将错就错》是出国旅游,《分手大师》也是有钱的场面,这些东西都不够生活化。甩包袱,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才响,你把它放到一个手捏的真空状态中去,舞的再好,也没声响的。 我们好多喜剧工作者,都是这么毛病。开始的时候,起于草莽,有着足够的生活积累,能够在生活中信手拈来一些有味道的包袱,随便一抖,都非常好玩。等到成名了,离开喜剧根植的生活了之后,就从创作源泉上枯萎了,再搞出来的东西,不好笑,只剩下恶搞了。赵本山的小品,走的,就是这个路子。郭德纲现在也很危险了,远不如早期生活化。大量的喜剧电影人,也是每天花天酒地,没了生活包袱,只能恶搞脑残演员了。这枪,是奔着徐峥去的。
然后,我们应该看到一点,喜剧的对立面是什么呢?悲剧。所以说,喜剧要演什么内容呢?演那些具备生活化的悲凉的东西。郭德纲早年拿自己吃不起饭做的段子包袱,就特别好,道理便是这个。一个好的喜剧,实际上是抓住了人类的一个悲剧,甚至于几个,然后大伙都“感同身受”,都苦中有乐了。比如,《没事儿偷着乐》那部电影,抓住的悲剧就是中国城市普通民众的贫困元素。 《夏洛特烦恼》也抓住了几个悲剧。比如,男人没能耐、爱显摆,比如,对初恋的求而不得等等。它的底色是这些生活中大伙都可能遇到的具备悲剧性的东西,可能就是很多人身上的。看到夏洛没本身,赚不到钱,大伙难受不?我估计很多男人都回味一下自己。这一下子就把影迷拉进来了。
没钱没初恋,喜剧把影迷拉进来之后,就开始造梦了。喜剧的特点,就是可以天马行空的造梦。悲剧讲求原原本本的现实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悲剧感。喜剧则不然,讲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实主义,只要底色坚持住,至于方式,可以更自由灵活。在《夏洛特烦恼》中,实在是制造了一个有钱有初恋的黄粱大梦。这个,是打底的东西,算是地基。 有了地基,才能添加情节,用段子盖情节桥段的房子。好多看电影的,只能看到段子,看不到地基,就显得很陋了。有了这样地基的电影,再搞笑起来,就底盘稳当了。最后,就是收尾盖帽了,我叫盖房顶子,电影上就如何收尾。《夏洛特烦恼》怎么收的呢?主人公发现自己媳妇好了,回归主旋律。但喜剧的特点很重要,明知道这个房顶子要盖好了,还得自己去瓦解一下才过瘾。夏洛各种桥段中使劲抱着自己媳妇不放手,就是这个路数。 在中国当下,大量的喜剧因为打不好生活贫困底层的地基,最终弄成了闹剧。打地基,很关键。地基,是一个电影人的底色。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