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苦难童年
童年时代,对于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老人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古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重视童年时期的教育,也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一个农民皇帝。大家非常的崇拜他,他的童年却是在贫苦和苦难中度过的。这段经历,对他非常的重要。要说童年教育,朱元璋的童年教育就是苦难。朱元璋在苦难中成长,苦难没有将他击垮,反倒把他磨练成一位勇敢、执着、不畏艰险、坚韧不屈的人。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发生蝗灾,接着又发生了瘟疫。这一连串的天灾,加上元帝国的苛政,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有的村子仅剩下几个人。 朱元璋此时也患上了瘟疫,64岁的父亲、壮年的大哥以及年迈的母亲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连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一生劳苦的亲人,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都是汉人,在这困难的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的邻居刘继祖伸出援手,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这件事,也是朱元璋一生的痛。父母爱着自己的孩子,可作为子女,在父母去世之后不能好好安葬,这对于孝顺的子女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天灾面前,人人自危,但也不能坐以待毙。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朱元璋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忙得团团转。都说和尚研读佛法慈悲为怀,可还是有老和尚故意的斥责朱元璋。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可经常的受气,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有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 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院也得不到施舍,主持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再次面临生存危机。他一个不会念经、不会做佛事的行童去化缘,不太可能有饭吃。但也没有办法,他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流落四方。听说哪里好,就去哪里,从濠州到合肥,然后到固始、信阳,又到汝州、陈州等地。1347年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这些年他没饿死,虽说苦了一点,但开阔了眼界。 当时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上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不是一个委曲求全,安于现状的人。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放下钵盂,与好友一起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微信公众号:dijiuwen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