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研的带头人
阮毅自1985年带头创办科兴食用菌研究所以来,二十七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共承担省、市、县科技部门下达的食用菌科研项目15多项,为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科技攻关创佳绩 作为一名中国食用菌之都的民营科研所技术人员,阮毅特别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着重研究开发食用菌优质高产和反季节等新品种,攻坚克难,潜心钻研,解决了许多在栽培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1996年,他承担了宁德地区科委下达的《低海拔地区立体栽培花菇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科研项目,通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1997年5月《人民日报》以“让花菇栽培从高山走向平地”为题刊登了该项研究成果,并通过了省级食用菌专家评审,从而打破了低海拔地区不能种植花菇的历史。 1999年他承担了县级科研项目《茶薪菇袋料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他注重在生产栽培模式上进行对比示范,在菌株选育、培养基配方、野外菇棚建造、菇筒立式排放等方面进行试验攻关,取得了栽培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县电视台《农业园地》栏目做了专题介绍,使该项技术迅速向全县乃至全国推广。当年在全县采用新模式栽培500万袋,获利1000多万元,成为我县菇农新的增收点。 2001年他与兴华真菌研究所共同承担了省级重点科研项目《银耳优良菌株选育研究》,该项目筛选出银耳新菌株“tr01”、“tr21”新品种,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成为古田银耳菌株的主栽品种之一,2005年该成果获得宁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他主持承担了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菌糠栽培鸡腿蘑产业化科技示范》,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2008年8月通过省级食用菌专家评审。该项目具有取材容易、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在全县推广种植3000万袋,年获利480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银耳废料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08年被宁德市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为进一步开展茶薪菇菌种选育研究,他与县食用菌办公室共同选育出“古茶2号”新品种,该品种08年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品种目前已成为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茶薪菇的主栽品种,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茶薪菇“古茶2号”品种繁育及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研究成果也因此获得2010年宁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1年古田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普推广乐奉献 作为一名党员,阮毅同志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他经常带领全所人员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办培训班、跟班学习、电话咨询等形式,为菇农排忧解难,每年培训菇农2000多人次,免费赠送食用菌裁培资料。仅近3年来免费为全县14个乡镇(街道)的贫困菇农提供各类食用菌菌种达3万多袋,价值3万多元。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到群众和田间地头中,进行学习调研,在实践中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始终把自己融入组织和群众之中,热心帮助他人。他自告奋勇树立“党员示范岗”,经常深入菇棚,为菇农解决在食用菌生产栽培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向县科技局、食用菌产业局、库区移民局、农业局、科协、县农村联动中心等多个单位主动请缨当培训授课教师,累计授课100多场次;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科技文化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重大活动,深入乡村为菇农解决疑难问题,接受群众咨询。 科研协作共繁荣 2001年,科兴食用菌研究所被亚太地区食用菌技术国际培训中心定为“国际食用菌技术培训古田实习点”,先后为52个国家174位外籍学员授课,受到了外籍学员和省市科技部门领导的好评,增进了同各国朋友之间的友谊。2009年11月科兴食用菌研究所被宁德师范学院生物工程系确定为食用菌教学实践基地,加强了校所之间的合作,使食用菌生产实用技术从农村走向高等学府,实现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应用。为了总结推广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他积极撰写科技论文并在全国有关刊物上发表20多篇。如今,他已成为我县食用菌科研的品牌,成为与外面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把自己融入组织和群众之中,热心帮助他人。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增强服务意识,用爱民之心赢得群众的信任,以实际行动当好“食用菌之都”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