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卡谷地亦真亦假,左右勾拳轮番上-以色列崛起之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截止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之时,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该战确立了以色列区域大国的地位,是以色列的崛起之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主要经历了地面进攻作战、贝卡谷地空战、贝鲁特包围战三个阶段。
以色列地面进攻分为3个作战方向。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2个装甲旅,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拉、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第二梯队的2个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1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1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中路为助攻方向,6日上午,第一个梯队1个旅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于7日拂晓攻克了沙基夫堡。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的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向北推进,当日攻占了杰津,尔后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公路。东路为牵制方向,以军一个装甲旅向贝卡谷地发展进攻,牵制和监视该方向,并切断巴解游击队与叙军的联系。
6月9日下午2时,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出动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鹰眼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导弹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叙军得知以军空袭,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多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云集贝卡,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双方激战后,以军共摧毁了叙利亚防空导弹阵地19个,击落叙利亚战斗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被击落了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此次空战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以色列损失飞机10架,其中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6架。 6月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多辆坦克,在黎巴嫩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了大包围,并且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14日,以军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要求巴解组织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再度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从而严密的控制了贝鲁特西区。6月27日,联大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且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了保存实力,也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8月12日,巴解组织宣布撤出贝鲁特西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叙军士兵撤往贝卡谷地。同时法、美、意等国部队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
第五次中东战争仍然是阿以矛盾冲突的结果,其核心是针对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此次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对称作战和电子战的特点,对于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