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问诊就医难 于伟国调研破解看病难贵累
厦门网-海西晨报讯(晨报记者 陈光豪 陈淑君 )“民生以健康为要、健康为基。”昨日上午,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再次就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调研只是开头,关键看行动”,要以有力举措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三大顽疾。 厦门多项医疗措施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昨日,于伟国充分肯定了医疗卫生改革“成效明显”,但成绩他只是简单带过,用了更多的时间谈问题、谈破解。 “现在人均寿命提高,除了生活方式、养生方式的改变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于伟国说,为何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现象,总结一句话,就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番问诊“就医难”,于伟国也开出六大“处方”。 厦门市领导臧杰斌、黄强等参加调研。 >>>破解“看病难” 加快启动新建医院建设 加快启动新建医院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等不起,广大患者等不起。———于伟国 医疗资源紧缺,这是“看病难”最突出的表现。于伟国说,要加大医疗卫生资源的建设和投入。 对此,一方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扩建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年内力争启动翔安医院等新建项目。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办医,鼓励央企、外企、民企办医,与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合作。 “医疗资源布局建设要加大向岛外倾斜,真正实现岛内外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于伟国也介绍,岛外医院建设,不仅要硬件一流,软件上还要后发制人。比如翔安医院,一开始就跟上海一流医院合作引进高端医疗人才。 “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看病需要,还要有优秀医疗机构与优秀人才参与。”对于如何大力提高我市医疗人才的水平,于伟国也建议“两手抓”,一方面,把引进医疗人才纳入全市“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地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培养。 于伟国说,医疗人才也是百年大计,医疗水平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在“请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对一些有条件、有潜力的中青年医护人才,包括护士,要舍得花钱送到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外培训。 >>>破解“看病贵” 尽快实施药品“零差价” 公立医院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实施药品零差价,彻底改变以药养药的模式,这是缓解看病贵主要举措。———于伟国 “公立医院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实施药品零差价,彻底改变以药养药的模式。”谈到公立医院改革,于伟国提高了语调。他说,这是缓解看病贵的主要举措,也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公立医院一定要首先把这个痼疾、顽疾改掉。 对于这一改革,全国、全省也规定了具体时间,于伟国的要求是,“厦门要改得更快”。 于伟国也考虑到,改革会不会影响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他说,不要因此降低医护人员的收入,财政也要有所保障,让他们安心工作。 在于伟国看来,公立医院改革还有很多潜力。比如,调研中看到,厦门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儿童医疗一站式服务,值得学习。 >>>破解“看病累” 关键是控制医疗总费用 看了一场病,半条老命被折腾,健康人都筋疲力尽,何况病人。———于伟国 “看了一场病,半条老命被折腾,健康人都筋疲力尽,何况病人。”于伟国对于“看病累”的一句形象说法,道出了许多患者的心声。 目前在就诊制度上,为了控制次均医疗费用,医院都要求急三慢七,即急诊只能开3天药,门诊7天。一些慢性病患者只能反复多次来回往返医院。于伟国表示,不能机械、不合理地控制次均医疗费用。控制人次均费用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在于控制总费用。他提出,取药量要增加,慢性病可以尝试一次取一两个月的药。 “不少患者只相信大医院,甚至迷信大医院,连感冒拉肚子都去看专家。”在社区医院分流方面,于伟国表示,大量常见病等患者涌到大医院,造成人满为患。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让患者满意,更放心去;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合理加强引导,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用药目录,重点增补一批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及疗效好的药品,鼓励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坐诊,让患者感受到基层医疗带来的便利。 >>>破解就医难处方笺 1.加快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扩建、中山医院内科病房楼、中山医院湖里分院、市口腔医院、翔安同民医院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预计新增1000多张床位;支持长庚医院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可新增1500多张床位。 2.力争年内启动翔安医院、五缘医院建设,推进市第二医院海沧分院二期、集美分院三期建设,预计新增床位近3000张;推进儿童医院、心脏中心等两个专科医院建设。 3.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尽快实施药品“零差价”;合理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合理控制次均医疗费用和总费用。 4.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用药目录,重点增补一批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及疗效好的药品。 5.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端医疗卫生人才,把引进优质医疗人才纳入全市“海纳百川”引进人才计划;与复旦大学等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办医;加大力度,完善机制,增加投入,大力培养我市现有各类各专科医疗、护理等专门人才。 6.优质医疗资源向岛外倾斜,努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岛内外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