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提到的梁武帝萧衍,真的是个昏君吗

林之眉
2015-11-07 09:36:20

琅琊榜提到的梁武帝萧衍,真的是个昏君吗

琅琊榜十二年前的惨案发生在大通年间,我们的故事就从当时的皇帝萧衍说起。

萧衍是南兰陵郡武进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他的出生很好,背后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姓萧的,往上追溯祖先,最有名的是萧峰?当然不是,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在北宋,萧衍是人家的祖先还差不多,萧氏家族的祖先,是个大人物,叫萧何,西汉刘邦的左膀右臂。

兰陵萧氏成为大家族,最早是在西汉宣帝时期的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但是能成长为顶级豪门,始于东晋,当时北方大族南迁,萧氏从兰陵(在山东)搬到了江苏常州,在常州新北区,专门划出个地方,称为南兰陵。

上一篇文章讲了东晋的四大家族,分别是王谢庾桓,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关注历史崔的“中国历史名人”,如果算上南朝,兰陵萧氏绝对是豪门中的豪门,光皇帝,就延续了两个朝代,刘裕建立的刘宋,最后就是在萧氏手里结束的。

萧氏的两个政权,第一个是萧道成建立的南齐,第二个就是萧衍建立的南梁,萧衍的接位,放到现在,相当于侄子抢了伯伯的班,然后把集团公司的名字也改了。

萧衍本来就是个富家公子,进入公务员系统,起点高,而且作为谋士,还参加了齐明帝萧鸾的篡位行动,这个萧鸾是萧道成的侄子,当时南齐已经传到第三代,皇帝叫萧昭业,是萧道成的曾孙,萧昭业的老爸没熬到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就去世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493年,萧昭业以皇太孙的身份,成为南齐第三任皇帝。

当然,萧衍能进入萧鸾的幕府,成为参谋,除了家族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名气大,当时有竟陵八友,其他还有三人也蛮有名:竟陵王萧子良,史学家沈约(二十四史《宋书》的作者),陈郡谢氏的谢朓(写的一手好诗),这也是萧衍年轻时的社交圈,有才、有钱、有势。

琅琊榜提到的梁武帝萧衍,真的是个昏君吗

在帮助萧鸾篡位后,萧衍正式进入中央,担任黄门侍郎,萧鸾登基的第二年,北魏孝文帝南侵,进入淮河流域的钟离,萧衍依靠奇兵,将战局扭转,取得胜利,这场战役后,萧衍给人的印象,从文化人,变成了文武全才,于是继续升官。

时间来到萧衍的第二次出征,救援雍州,仗虽然败了,却留给了萧衍一个雍州刺史,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有钱有势有地盘,最后萧衍能够成功夺位,还因为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萧宝卷,萧鸾的二儿子,公元498年,皇帝当了不到四年的萧鸾去世,年仅15岁的萧宝卷登基,这就是传说中的东昏侯。

萧鸾的帝位来路不正,还没建立起足够的威望,就去世了,所有的问题,都留给萧宝卷去解决,而当时皇帝年纪太小,又是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正是所谓的主少国疑,咋办呢?要继承帝位,必须要有足够的威望,萧宝卷的处理方式,就一个字:杀,简单粗暴。

杀辅国大臣、杀边关守将、杀皇宫贵族,当国家混乱到足够彻底的时候,蛰伏了一年的萧衍,开始行动,史书上记载,为了行动顺利,萧衍提前一年,就准备了足够的木材,时机成熟后,迅速造起大船,组建水军,再以萧鸾另一个儿子萧宝融的名义,联合出兵。

干掉萧宝卷之后,萧宝融成了名义上的皇帝,但是权力都集中在了萧衍手上,公元502年,萧宝融禅位,新一任领导诞生。

应该说,早期的萧衍,皇帝当的还是足够到位的,之所以将南齐,改国号为南梁,有一种说法认为,为了区别萧鸾的不正当篡位,宣示新朝代的建立。

萧衍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活的足够久,不同于齐明帝,萧衍在位长达48年,近半个世纪,在皇帝排行榜上,绝对是名列前茅,不过皇帝做太久,经常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好的方面,在前期,一般风调雨顺,国富民强;另一个问题,都出现在晚年,各种内耗,然后出现危机,会不会亡国,拼的完全是之前攒下的资本。

萧衍也不例外,前期,希望当一个好皇帝的愿望,强烈的支持着他的改革:

第一,思想上,从儒家转向讲究来生转世的佛教。

南朝时期的老百姓每天都需要发愁的,就是吃饭问题,长期动乱,还有一大批从北方逃难来的流民,这时候和他们讲,礼义廉耻,都是白搭,咋办呢,为了维护统治,佛教,显然是个好选择。

此后,大批寺庙开始出现,这种群体性的活动,只提供场所是不够的,要形成全民信仰,最好的办法,就是皇帝以身作则,于是皇帝穿上僧袍,出现在寺庙中,一切都按照和尚的标准起居,甚至还当主持,讲解佛经。

琅琊榜提到的梁武帝萧衍,真的是个昏君吗

第二,关注准豪门和寒门人才的挖掘。

萧衍在位时的一大批官吏,都是从寒门士族中发展来的,保证官吏系统的相对廉洁高效,这种做法有点类似,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做法,吏治改为人治,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以一种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时间一长,吏治马上就倒退回去了。

萧衍是文人出生,当上皇帝之后,当然要继续这种爱好,史书、经学、佛经讲解,还有诗词歌赋,皇帝的这种身体力行,结果就是,文人风气成为当时南梁鼎盛时期的一大标志,据说还有几十个藩国前来朝贡。

有钱、有闲之后,帝国内部隐藏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在东晋和刘宋时期,军队的主力是北方逃难而来的流民,比如谢玄建立的北府军,刘裕就是这些人的代表,可惜经过几个朝代的更替,这支力量已经开始退化,流民依旧没有好归宿,流民统帅依旧不能过江,这种不尊重,慢慢就成了一种淡漠。

最大的军事力量靠不住了,萧衍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内部挖掘,和善待降将,正是这种纵容,在萧衍晚年,爆发了侯景之乱。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萧衍毕竟是萧氏家族的领袖,对于萧氏,他采取的政策一直是相对的宽容,甚至放纵,但是他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回报,比较典型的,是他的儿子萧综。

萧衍有个老婆,叫吴淑媛(淑媛是官名,相当于夫人、昭仪之类的),本来是在皇宫里,伺候萧宝卷的,就是那个被废掉的东昏侯,后来萧衍进入皇宫,看上了她,七个月后,吴淑媛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萧综。

正常人都知道,这个娃可能是萧宝卷的,但是萧衍一点也没嫌弃,视如己出,就是这样,后来从母亲口里,得到真像的萧综,还是逃到了北魏,后来陈庆之进入洛阳,萧衍还给萧综,寄过去小时候的衣服,希望他能回到身边,可惜事与愿违。

种种的打击,萧衍开始将希望,都寄托给了佛祖,皇帝也不当了,去寺庙当主持:

公元527年,萧衍进入同泰寺,当和尚了三天,之后大赦天下,年号也改成了大通,也就是琅琊榜十二年前,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

公元529年,萧衍参加同泰寺举行的四部无遮大会,讲解涅槃经,皇帝都去当和尚了,国家咋办呢,捐钱一亿,赎回来;

公元546年,萧衍再次出家,这次花了两亿,才赎出来;

公元547年,萧衍第四次出家,朝廷再出一亿,赎回。

不断的出家和出钱,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