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磨砺:中国海军初代炮艇研制艰辛历程

林之眉
2015-11-12 14:27:22

在海军的体系建设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侦查巡逻和火力突击两个部分,在建国初期的艰难条件下,这两个力量只能分别由炮艇担负的巡逻侦查力量和鱼雷艇担负的突击力量构成,而且在刚刚建国的这段时间内,即便是这样的“低端”配置,也是一种奢求。

血与火的磨砺:中国海军初代炮艇研制艰辛历程

国内的工业和经济,百废待兴,国民党军的败退为新中国留下的是一滩烂泥,和残破不堪的工业基础。于此同时,国民党海军和空军利用大陆沿海的城镇岛屿,和西方列强的支援,对中国大陆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时常派遣一些轰炸机和炮舰,对我沿海设施进行轰炸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沿海的商船和渔船需要护卫,环绕大陆的大小岛屿需要收复,而原国民党海军投诚舰艇又大多老旧不堪,或是不能正常使用,沿海的巡逻和侦查又需要勤务舰艇。面对这种现实,中国只能根据实际需求和库存物资,选择建造吨位和技术难度较小的小型炮艇,来作为搭建自己海防体系的第一步。

1950年,海军司令部通知江南造船厂,下达了试制两艘炮艇的任务,要求吨位40吨左右,搭载3门机枪,动力采用库存的主机,要求航速为12节,续航力为100海里。同年12月,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这艘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型国产舰艇,1951年3月8日,首艇下水。不过,同年的3月24日,二号艇下水时因稳心高不够,而造成了倾覆。不过后来经过对问题的处理,两艘艇还是先后交付海军使用了,1952年,海军青岛造船厂试制完工了一艘排水量为43吨的炮艇,航速为11.7节,交付海军使用后,反响良好,随后又建造了7艘这种炮艇。

血与火的磨砺:中国海军初代炮艇研制艰辛历程

1952年初,华东海军司令部下达了利用之前的建造经验,设计建造52甲型炮艇的任务,由海军江南造船厂分四批设计建造了20艘,由海军青岛造船厂建造了6艘。并在1952年5月到11月间全部交付了人民海军,以供在吴淞、嵊泗、舟山、温台等巡逻大队使用。

血与火的磨砺:中国海军初代炮艇研制艰辛历程

该型艇长24.64米,宽4.25米,型深2.44米,平均吃水深度为1.16米,排水量50吨。其采用三台GM(Graymarine)主机,航速12节,续航力500海里。武备包括25毫米高炮两座,驾驶台后方的舷侧,各装备1门日制九五式12.7mm机枪。同时极为罕见的是,52甲炮艇上还设计了简易的深弹投放装置和扫雷装置,能携带41公斤深水炸弹8枚,可在5级风以下安全航行。

经过对52甲型炮艇的设计建造,锻炼出了船厂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让船厂在困难的情况下,延续了生产线,保留了中国造船工业的火种。而后在1952年10月,海军舰船修造部提出要建造一种更新的炮艇的要求,同年11月,海军舰船修造部组件了造船设计室,在52甲基础上设计了53甲艇,其综合性能与52甲大概相同,主要增设了有全套驾驶设备的露天指挥台与人力舵,同时主机改用两台GM64HN9型六缸柴油机,航速11节。后来部分主机更换为海格力斯主机,航速下降为10节左右,炮艇的武备则改为37毫米火炮一座,尾部是20毫米火炮一座,两舷设有12.7毫米机枪,较52甲艇火力有所加强。

血与火的磨砺:中国海军初代炮艇研制艰辛历程

1953年1月,53甲炮艇开工建造,截止同年10月,全部第一批15艘建造完成,1953年7月,海军又决定建造了21艘,其中9艘交付华东海军,12艘交付给中南海军,由于当时南方急需这批炮艇保卫珠江口与琼州海峡等地,所以江南造船厂将设计图稍做修改以适应南方气候,并在上海厂分段制造后以火车运往广州组装. 截止到1954年共建造了36艘。该艇排水量为50吨,艇长24.64米,宽4.25米,吃水1.25米。对于53甲炮艇的建造,从船厂到车间都很重视,并吸取了过去建造炮艇的经验和教训,对船体建造从落料、小合拢到大合拢,以及在船体拉线、校对样板、复验图纸等各工艺阶段都投入了一定力量,生产过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因此即保证了建造的质量,又能大大地加快建造速度。而后,海军又在53甲的基础上发展了54甲型炮艇,其大概技术性能都和53甲相同。

血与火的磨砺:中国海军初代炮艇研制艰辛历程

1950年到1954年为止,我国共建造了72艘各型钢制沿海小炮艇,这就是中国海军的第一代小炮艇,虽然存在排水量小何航速低,火力弱的不足之处,但是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