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坐天下,就得缓称王?朱元璋表示赞同,刘邦不以为然
记得历史教科书里说过,朱元璋之所以最终能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诸多队伍里脱颖而出,乃是由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末一点,又最为重要。正因其缓称王,所以得到了缓冲,元朝军队先去打那些胆敢称王的去了,使他有了比较好的发展机遇。 咱不禁想起,朝代之末的那些大起义,成功者是否都像他一样,不急着称王?而失败者,是否都是按捺不住,想要过一把大王或者皇帝瘾的? 先看秦末的。 陈胜,揭竿而起,斩木为兵,首举反秦之义旗。西元前209年起事,当年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未及一年,被人刺杀。 项羽,亦于西元前209年起事,前206年自封了西楚霸王,前后三年; 刘邦,受陈胜、吴广首义影响,也于家乡带兵反秦,前206年,被封为汉王; 刘邦项羽两相对比,同年振臂,同年封王,最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再来看看那个要让长安满城尽是大——哦,错了,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875年带着子侄呼应王仙芝起义,到880年占领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做了皇帝,前后五年,可谓迅速。不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四年之后,兵败身死,好歹圆了皇帝梦。 张士诚,朱元璋的有力竞争者之一,1353年32岁时反抗元朝,当年攻下高邮之后,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他老人家算是性急的了。 朱元璋最大的敌人之一,陈友谅,相对而言,就没有张士诚那般坐不住了。他1351年投效徐寿辉部将倪文俊,至1357年杀了与徐寿辉闹矛盾的倪文俊,自称勤王。两年之后,再自立为汉王。他算得上慢性子了。 再看洪秀全。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若此说来,他绝对是最性急的了。而且清政府太过于无能,两年之间,便打下南京,做了实质上的皇帝。过了11年,在围困之中自杀。 咱觉得,以上人等,除了刘邦和朱元璋,两个成功人士之外,就数洪天王最会“玩”了。十三年间,中国人口少了一亿多,就绝对数字而言,其他人望尘莫及啊。 不过,得回到咱的主题,看完这些英雄枭雄们的大概经历,却无法判断出,称王早还是称王晚,更有利于推翻前朝扫灭群雄登极大宝。急性子跟慢性子,谁更有机会坐龙椅呢?朱元璋是缓称王的例子,而刘邦,称得却并不晚——说白了,还是情商高的那个——能引人,能容人,能用人的,才是真命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