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用这把枪还不如用大刀,日本“王八盒子”到底有多不靠谱
【小观察大白话第6期】在抗战中鬼子用的一种手枪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最烂的手枪,没有之一,这把枪就是南部十四式手枪,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王八盒子”,可是这个王八盒子真的有人们说的这么不堪么?
为何中国军民要管南部十四式叫“王八盒子”呢?首先当然要从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与憎恶说起。,“王八”这个词带有绝对的贬义。另外中国人习惯管较小别在腰间的手枪叫“撸子”,块头较大放在盒子里的手枪叫盒子,如老百姓管驳壳枪叫“盒子炮”。由此王八盒子的名号就传了出来。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在美军中该枪有一个“东方卢格”的称号,但并不是因为该手枪性能有多优越,而是因为该枪外形酷似德制鲁格手枪。可其实南部十四式并不是仿造鲁格手枪制造的,要说仿造的话,南部十四式的外表和构造和西尔弗曼-马克沁手枪最为相似,不过这种手枪只是一种试验型号,并未大量制造。(下图就是西尔弗曼-马克沁手枪)
根据一些人的评论,总结出南部十四式的7宗罪 1、威力弱。有老兵曾说“王八盒子”就连厚一点的门板都打不穿。 2、可靠性差。撞针经常无法击发,或经常断裂,而且经常卡壳。 3、有效射程低,只有50米; 4、容弹量低,只能容纳8发子弹; 5、抛壳窗正上方设计,容易伤到射手; 6、早期型板机护圈太小,戴上棉或皮手套食指无法伸入完成射击动作; 7、外型差。丑陋无比;
可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些缺点颇有偏颇。南部十四式手枪曾大批装备日军,一款有着严重缺陷的武器是不可能大批量装备军队的,这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道理。首先从其威力弱说起吧,南部十四式采用8×21mm南部手枪弹,装药0.32克,在射击初速方面的确明显弱于世界其他手枪如鲁格或者M1911,更别提大名鼎鼎的驳壳枪了(在《抗战这把手枪曾让鬼子死伤惨重,国人叫它“二十响”》一文中有详细详解),但是这种初速对于自卫手枪来说已经足够了。在50米内我相信没有人可以挨一发“王八盒子”的子弹还能活蹦乱跳的。
第二,南部十四式由于采用了击针平移式的击针,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方式的手枪,其优点是外表简洁平滑,不至于勾挂衣物;手枪是否呈待击状态别人不易知晓。缺点则是撞针存在屈服节点,故而对其材质与加工要求高,稍有不良便容易导致击发故障;子弹上膛后,撞针簧始终处于受力状态,因而容易老化并进而影响其寿命。这一点倒是如是所说,南部的故障率的确令人头痛,为了挽回击针损坏造成的后果,日本军工人员在枪的下方配备有一个备用击针,“王八盒子”有多不可靠我们可以从中略见一斑。
至于弹容量低,的说法,我相信当时除了驳壳枪以外,几乎所有手枪都是采用7-8发的配置,手枪不是步枪,它的作用仅仅是用于自卫,而不是去进攻,所以太多子弹也没有太大的作用。抛壳窗在其正上方的弊病在盒子炮上也存在,另外扳机护圈的问题在中后期的“王八盒子”上已经做出了改观。 而抗战军民真的像传言那样藐视王八盒子么?甚至没抢用也不用王八盒子?在一些老电影中和文学作品中或许会有答案:
小嘎子扬扬王八盒子,“瞧,长苗儿,厚梭儿,口径嫩,绷簧紧,里里外外,满挂烧蓝,一扣机啊,嘎!嘎!连扣连响,不坐不摆,又稳当,又脆声,这才真是新出炉的东洋造啦!”(摘自小说《小兵张嘎》) 五十年代电影《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抗战时的武工队员)中,游击队员郭小北缴获了一支王八盒子,高兴的合不笼嘴。
五十年代老电影《南岛风云》中,孙道临扮演的指导员,使用的便是一支王八盒子,后来,看护长便是用这支枪,处死了一名企图叛逃的游击队员。 所以说,南部手枪在综合性能上的确十分不好,但是作为日军军官的自卫武器已经绰绰有余,虽然算不上世界名枪,但用于防身还是足够了,这也体现了日本武器的精髓,不在最好,只在够用。 (关注公众号:lirenjunshi,更多精彩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