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必须”宣扬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工业化的同时,在意识形态体系上选择了军国主义,在给亚洲各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最终毁灭了自己。那么,日本为什么会选择军国主义这个魔鬼呢? 这要从近代日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来看。 首先,工业文明的到来,使海洋的地缘屏障作用大幅削弱,这种变化,使日本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胁——这是农耕时代所未遭遇过的。 近代的人类世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抢占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浪潮。 面对携工业文明之势而来的西方列强,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都无力应对,日本这种地缘实力有限的弹丸小国,想保证独立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如何抗击列强冲击?首先要做的就是中央集权。 在云石君看来,中央集权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可以最大限度的集中内部资源,以应对外部的冲击——古代中原王朝便采用了这种体制,以应对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军事威胁;其二,通过权力的集中,可以打破各地区之间的政治藩篱,为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社会条件——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国家来说,这显得尤为重要。 在亡国的背景下,日本精英阶层开始了行动。 最先开始的便是倒幕战争,而发动者,则是位于本土西南部的四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土佐。
鉴于德川幕府的政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本近代化转型的迫切需要,所以他的倒台是必然的。只是出手的却是西南四藩,这就有点意思了。而这里,也就涉及到我们上节所介绍到的古代日本三大地缘政治板块之一——泛九州地区。 泛九州地区位于日本本土西南,与日本的关东、关西两大地缘核心均相距较远,而与中国核心区和朝鲜半岛却相对较近,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使他能够相对最好的接受华夏等外来先进文明的熏陶,从而获得较强的现实实力。而这种实力,和它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结合到一起,又反过来使他成为日本最不服王化的地区之一。 尽管华夏文明此时已经衰落,但南来的西方势力,却填补了华夏文明的位置,所以盘踞于此的西南诸侯依然实力强劲,对外部的变化也更为了解,因此在德川体制摇摇欲坠之际乘势而出,成为倒幕的中坚力量。 德川幕府外不能抵御列强,内无法弹压诸藩,没过多久就在倒幕军的攻打下土崩瓦解。在倒幕势力的一直拥戴下,明治天皇重掌大权。 掌权后的明治天皇,在维新力量的支持下政治上中央集权,经济上则启动工业化。 中央集权与工业化转型,是日本扭转国运,以至发展壮大的不二之选。而随着日本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其国内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以新的本州地缘板块兴起。 这深刻反映了不同文明形态下,地缘结构的变化。农耕时代时,日本内部地缘结构支离破碎,且缺乏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核心地缘板块,所以早造成了政治上的四分五裂。 工业时代到来后,铁路。公路的发明与普及,大幅加强了陆上各地缘板块的联系。日本列岛的地势不算太过复杂,靠着现代交通设施和工具,日本可以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各次级地缘板块紧密连接到一起。 特别是本州中部的关西、浓尾、关东三大平原,彼此间的直线距离相对较近。只不过农耕时代日本的文明发展水平,不足以超越三者间的山川阻隔,所以彼此间联系较弱。但当日本工业化到一定规模,三者之间的那些山岭,就不再是阻断彼此的障碍。随着交通的便捷,三大平原逐渐开始整合,最终发展成为全新的本州核心地缘板块。 本州核心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关东、关西、泛九州三足鼎立地缘格局。本州核心区非但面积超大,而且该板块主要为沿海低地平原,极适宜工业发展,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它逐渐拉开了与其它次级板块的等级差距。 一个地处领土中央的超强地缘板块,意味着日本能够以此为基,压制周边其他边缘板块的势力势力。日本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地缘结构层面有了坚实的保障。 只不过,这种地缘政治结构的改变,是泛九州地区的没落为代价的。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泛九州地区以山林为主,并不适合发展工农业,所以本身土地潜力有限。只是在农耕时代,凭借与外部接触的特殊优势,才有能力跟关东、关西两大板块分庭抗礼。但随着日本的改革开放,泛九州地区的外贸枢纽优势不复存在,而关东、关西却依靠工业的力量整合为一体。随着本州核心区的出现,泛九州板块被压制也就成为定局。 可是,对这种结局,泛九州的政治势力实在无法接受!要知道,他们才是倒幕运动的发起方与主力军!日本能够实现中央集权,全赖它们对德川幕府的奋力一击! 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虽然凭借倒幕的大功,泛九州势力在初期的明治政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随着本州地缘板块的兴起,在这片领土上滋生的资本主义势力迅速成长壮大,而以泛九州地区为根基的昔日倒幕功臣则不可避免的被边缘化,这当然让他们十分愤怒。当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冲突自然而然就发生了——这便是日本维新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南战争。
在明治政府中惨遭边缘化后,以倒幕领袖西乡隆盛为首的泛九州势力退出中央,纠集泛九州地区的萨摩等藩的武士,向中央政府发起军事攻击。只是,获得工业加持的本州,实力已远在泛九州之上,以本州为依托的政府军也自然实力更为强大。所以很快,政府军大获全胜,西乡隆盛兵败自杀。 在这里云石君不得不多叨咕两句:后来的历史学家,普遍将这场战争定性成日本新兴资产阶级跟传统封建武士的冲突。这种认识当然也不能说,但从最根本层面来说,这其实是泛九州板块与本州核心区的地缘政治博弈。 文明形态的质变,使本州核心区的地缘实力大幅抬升,它们由此成为工业化转型的最大受益方,本州地缘势力也因此得以转型,所以更多的资产阶级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而泛九州地区由于体量和地缘结构受限,不太适应这场工业化大变局,所以土著势力也就更多的保留了传统封建武士的面貌。在工业文明条件下,本州地缘板块已具备了压制四方的绝对实力,泛九州这样的边缘地缘板块,就再也没有自成一体的资本。 西南战争的结局,标志着日本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中央集权最终形成。日本工业化的最大内部阻碍从此不复存在。 但这并不是说日本的危机就从此没有了。说到底,日本不过是个国土狭小,缺乏资源的东亚小国。即便把自家的地缘实力高度变现,也仍旧无法跟西方列强抗衡,离近代强国更是有巨大差距。所以,要想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继续生存,日本必须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发展军事力量,保守点说,是应对列强对日本的觊觎;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则是为日本对外扩张,弥补自身地缘实力的不足。基于上述需求,日本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也就顺理成章了。 崇尚武力与军事扩张,是孕育出军国主义这一意识形态的基本前提。 但话又说回来,19世纪的西方列强,哪家不满足这两项条件? 军国主义的定义,是把国家彻底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服从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需要的意识形态。纵观近代西方列强,虽然他们也在全世界大肆扩张,但并非每家都采用了这种意识形态——至少英法美三大强国就没有。 那为什么日本就一定要搞军国主义呢? 四个字:时势使然。 关于“势”,这个不难理解。日本统共就芝麻大点地盘,又没什么矿产资源。既然物质基础如此薄弱,那唯有推行军国主义,才能尽可能的把国家资源集中到军事层面。
而所谓时,则是日本时运不济。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后半页,当时地球上的优质板块,要么已成为西方殖民地,要么也被他们虎视眈眈。日本这样的后发小国,不在军事投入上竭尽全力,是没法跟这帮西方列强竞争的。 甚至连对付中国都不容易。虽然大清国当时已经老态龙钟,但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必须拿出自己的所有家底发展军事,才能够使抵消中国巨大身躯带来的规模优势。 综上所述,由于先天不足,日本要生存发展,只能采用军国主义。在想明白这一点后,日本毅然决然的将军国主义抱入怀中。 只有得到军国主义的加持,日本才算具备了与他国一较短长的资本。 而军国主义也有一个副作用:由于这种意识形态极端压制人性,并且把民众的私人权益盘剥到了极致;所以日本必须大肆对外扩张,拿扩张取得的巨量资源,来摆平内部的不满,只有这样,军国主义才能够长期维系下去。 当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愤怒,都需要靠抢劫来摆平时,日本的对外扩张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大日本帝国的对外扩张史,只要是中国人都多少有些了解。只不过,为什么日本会将中国选为首要侵略对象?它凭借什么优势,最终击败清朝与沙俄?日本为什么能够通过一战大获其利?又为什么必须跟美国发生冲突,最终在二战中土崩瓦解?关于这些问题,云石君在下一节:《地缘政治27:日本国运:成于俄罗斯,败于中国》中继续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26篇:日本之第6章。对地缘政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订阅云石微信公众号:yunshi911(长按可复制),收看云石全部地缘政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