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年轻海归手绘老市区地图 引得网友纷纷赞叹

优你畅阅
2012-09-19 09:49:07

  【核心提示】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12个小时,可以做些什么 可以睡一顿大觉,看五部电影……当然,还可以用来“找170条巷子,记170块路牌”。杨羽翔就这么干了。

  自我简介为“爱厦门,爱闽南”的“85后”海归创业者、本土青年杨羽翔,挤出下班时间,累计徒步12小时,记录厦门老市区除厦港、百家村片区外170余条街巷的具体方位与路线,并最终手绘出一张细致到小巷分支的“老市区地图”。

  “每条巷子后面都有它的故事,有空可以去走走,体验原汁原味的厦门。”杨羽翔说。

  网友评论说

  厦门就该这样玩

  这幅a3纸大小的地图北以厦禾路为界,南以镇海路为限,西至鹭江道,东至中山公园,可谓不折不扣的“老市区”。

  地图中,除了开元路、大同路、思明东、西、南、北路、中山路、新华路、故宫路这九条行车干道用橙色粗线着重画出外,其余小巷小路均被密密麻麻地标注在地图内。曾经的稀饭集市“暗迷巷”、卖棺材的“光彩街”、连接黄氏宗祠江夏堂的“钱炉灰埕巷”、碧潭消逝只留得青苔土墙斑驳门栓的“双莲池街”、将“牛圈(闽南语读音)”之名雅化为“虞朝”的“虞朝巷”、藏匿着豪华别墅邱延枢公馆的“外清巷”……条条巷子巨细靡遗全部呈现于地图之内,甚至连不少小巷的分支也画入图中,以至于杨羽翔将地图扫描到微博上公开时,引来网友一片赞叹。“强悍,连**巷都有!”成了最常见的网友评论句式。

  微博“影像厦门”也评论到:很多人问我厦门该怎么玩,今天我觉得厦门就该这样玩!不用走太远,哪怕只是自己居住的周边地区,边走边看沿途的风景,用心记录!

  出国10年 回国后挤时间“研究厦门”

  “虽说是一周内分4次累计徒步12小时画出的,但如果没有平时很深的积累,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杨羽翔坦言道。

  出生在二市一带的杨羽翔于2001年赴美留学工作,直到去年年初才回到厦门。10年的出国经历让他倍加珍惜故乡的一草一木。于是,他回国后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厦门”。

  当时他发现,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下,不少老巷子已经或濒临消失,于是他根据一份1996年的道路统计资料,发起一轮“拍路牌”活动——寻找资料中的小巷子,核对这些巷子是否还存在,一旦找到,当即拍下路牌留存为证。

  正如他所预计的“巷子只会少不会多”,几番下来,杨羽翔发现中山路以南片区就已消失了近20条巷子,另外还有不少只剩一两个门牌号的“名存实亡”的巷子。

  于是乎,杨羽翔萌生了“用地图记录现存巷子”的念头,并在发现市面上的地图都不够细致之后,最终决定由自己来画。

  希望地图电子化 做成厦门“老巷子街景”

  杨羽翔告诉记者,他先“临摹”标准地图,把他所需要的主干道和边界画到地图上,勾勒出一个大范围,然后划分出思东、鹭江、中山、中华西、镇海、公园等几大片区,再以“填空”的方式“各个击破”。

  “这份地图里,每条道路的出入口和大方向是准确,但具体到巷子的具体路径肯定还存在一些误差,而且空间处理还不够好,有些地方注解文字和线条太过密集,只得舍弃一些巷子的分支。”杨羽翔说,“我还打算再改改。”

  对于近期计划,杨羽翔打算补完厦港和百家村片区地图。“厦港片区的我已经完成探路,只差找时间画出来。百家村还没开始探路,但现在的百家村已经非常小了,摸索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杨羽翔告诉记者。

  此外,他还有两个长远设想。“我打算以这些地图为基础,记录我所知道的巷子来历、特色、景致、小吃等信息,并通过写书或论坛的形式,发动爱好者一起来补充。”杨羽翔说,“我还希望这些地图有朝一日能够电子化,做成可不断放大的电子地图,加入类似‘谷歌街景’那样能够通过放大地图浏览街景的功能,做成厦门‘老巷子街景’。”

  市国土局地图更细致 但一般不对外公开

  民间有了如此详尽的“小巷地图”,那么官方有吗 答案是有的。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科技测绘与信息化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测绘部门绘有比例尺为“1∶1000”的地图,细致程度甚至连某些井盖也能标出,但一般不对外公开。“对外出版的地图很少能见到像杨先生画的这种详细的小巷地图,因为这需要用局部地图的形式才能呈现,但局部地图的受众非常少。”工作人员说,“不过,2004年我们和一家地图协会一同合作,也曾做过一本《海湾城市指南》,里面也有不少类似的厦门局部地图。”

  记者翻阅这本《指南》中“1∶10000”的中华片区局部地图发现,和杨先生的“小巷地图”一样,“有名有姓”的小巷也全部覆盖到,只是相比之下杨先生的地图更精细,画出了很多《指南》中没能顾及到的小巷分支。“我们也一直希望能重新再出一本《指南》,只是目前还没能得以开始实施。”工作人员说。

  小巷故事多

  “目屎流崎”里的爱情

  从虎头山下算起,沿着鹭江道有一条小巷,俗名叫“目屎流崎”,若是翻译成普通话,意思为“眼泪流”。为何会是充满悲伤的命名呢 本报资深地理编辑卢志明娓娓道来其中的缘由,“在巷子的后端有一处台阶,台阶的上面有一块石头,叫‘望高石’或‘望夫石’。”曾经在这一带居住着许多渔家妇女,她们的丈夫大多都出海打渔了。“望高石”上可以眺望大海,能够看到渔夫是否归来。如果看不到丈夫归来,在回家的一路就会伤心地流下眼泪,因此这条小巷便被称为“目屎流崎”。

  古代物流也发达

  与“目屎流崎”的巷子间隔不到100米有一个草寮,曾经是厦门历史上的著名诗人阮旻锡的隐居场所,他将草寮命名为“夕阳寮”,“现在鹭江道这么热闹,哪想得到以前居然能够隐居呀!”卢志明说。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过去一个对台的运输点,那里有几个码头,是负责对台运输的。“相传在古时候,朝廷要求台湾每年运输种植的大米到大陆,就需要经过这些码头。”卢老师说,“除了运送粮食外,还有一些器械、物资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物流中心’。”

  清代的一位诗人将这一带的沿途风景写进了一首诗“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墙百货居”,简单14字就把当年鹭江道的繁华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组文/本报记者 黄晓波 见习记者 郭逸恬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