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火星上的《每日农经》
文/梦见乌鸦 他是宇航员里最会种土豆的农民,农民里最会拆解飞船的修理工,修理工里数理化最好的学霸,学霸里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驴友,驴友中跑得最远的宇航员。他就是马特呆萌,继《拯救大兵瑞恩》和《星际穿越》之后第三次弄丢自己(也可以说,地球人为了营救他折腾了三次),这次拥有了一个星球成了小王子,也是每日农经的主持人。
近几年出现不少太空电影,而且各个都是精品,其实电影类型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走向是息息相关的,这说明近几年人类的太空热潮又开始重现了,就像上世纪80年代一样。《火星救援》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也是连续三年的第三部,有意思的是,《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到《火星救援》几乎都是同期,主打秋冬档,明年这个时候,会不会有第四部呢?扯得有点远。 好看就是“硬”道理 比起前两部《火星救援》有着相同属性,非常“硬”的科幻,尽管其中一些细节展示,比如火星的重力为地球的0.375倍,在火星表面不可能获得如地球差不多的重力表现,比如达蒙在火星行走和搬重物时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比较轻松才对,最重要的还是植物生长的样式,在这样的重力条件下绝对不会长着片中那个样子哦。当然这一切都是一些表现手法上的忽略,比起《地心引力》让不同轨道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和天宫号“接轨”,《火星救援》在科学理论方面并没有犯错。因为本片的原著作者安迪·威尔就是一个行星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达人,电影在营救段落上的展现,是近几年来俺看到过最“硬”的科幻电影。
当然,有大量科学依据支撑,电影也不没有枯燥晦涩,就像《星际穿越》尽管有些观众看不懂片中的理论,但依然觉得很好看,是由于电影的故事性和蒙太奇艺术下所表现出来的故事张力。《火星救援》也是一样,电影拍得干净利落,两条线索平铺叙事,并无花活。在地球与火星的各自线索下,编剧不但给角色的任务制造阻力,被遗忘在火星到被地球发现踪迹,居住舱爆炸到救援火箭爆炸,食物短缺到脑洞大开的救援任务。电影的故事平铺直述,但段落之间和两条线之间张力十足,情节跌宕,在电影江湖驰骋近50年的雷德利·斯科特,对这个故事的驾驭程度非常成熟。所以说好看才是硬道理,再加上很“硬”的科幻元素,让《火星救援》成为2015年最好看的科幻电影之一,且电影没有故作高深,爆米花娱乐指数很强。 火星上的《每日农经》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本片的两条主线基本可以划定为“科幻”与“科学”之分,人类登陆火星的设定是科幻的虚构成分,而地球上的营救部分是科学展示。有意思的是,按理说科幻与科学的风格差异应该会很明显,没想到电影中,科幻的火星部分拍得跟《每日农经》一样,反而地球上的科学部分拍得跟《探索发现》一样。 众所周知,很多表现荒岛求生或者独自漂泊的电影都是尽力表现角色在孤岛上的遭遇,生活如何枯燥如何求生,比如《荒岛余生》和《少年派》,极大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如何度过难关。而且按理说《火星救援》在这方面的展示应该更进一步,在人类无法生存的火星上挺过超过一年的时间(这里说的一年是地球年,火星一年有687个地球日,火星一天长度是24小时37分钟),应该更多的表现求生。但电影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近达蒙在火星上的日常拍得很轻松,有吃有喝,后半段还可以依靠聊天打发时间。
电影这样做,就是为了让电影没有进入到求生栏目的设定上,因为这类电影很容易会让观众跟随角色进入到枯燥模式。片中给马特·达蒙在火星求生之旅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从生存到物质,再到与地球建立联系等等。而马特达蒙解决这些问题看上去也很“轻松”,同时加入了大量笑料在其中。《火星救援》一开始根本没有把电影走向引入求生环节,因为需要照顾到观众的欣赏需求。因此在电影的科幻环节,拍得很接地气,跳跃性也很大,被遗留在火星,给了他一个居住舱;没吃的,可以搞农业;农业搞不下去,可以与地球建立联系寻求援救,当完全生活不下去的时候,救援也到了。 地球上的《探索发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片的重心不在“求生”,而是在“救援”,也是将本片带离枯燥的火星生活,引入“人间”的生活气息,也就是地球上的救援任务。 比起“悠闲”的马特·呆萌,地球上的生活可以说是焦头烂额,救援任务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日以继夜的工作,NASA内部的官僚和公开撕逼等等,就是这部分内容推动了电影的剧情,让电影的情节变得更加曲折和跌宕。同时地球部分,大量科学元素都是立足于现实,包括测试用火箭助推器的时间,依靠天体动力学而制定的救援任务(片中救援任务的设定让人想起了《阿波罗13号》),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下,大量科学理论的引入,看上去地球上的工作要比火星上更加枯燥。
然而为了避免大量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流水账叙事造成的枯燥,电影两种主线的切换让电影整体变得非常紧凑,两条主线的切入点非常准确。每当地球工作陷入到繁琐的科学研究之后,视角马上切换到独自求生的马特·达蒙,大量生活化的气息和视觉奇观又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火星上,每当达蒙在火星上“无事可做”的时候,视角再次切换到地球。这样循环切换的设定,保障了电影最基本的观影效果。 两个星球,两种风格的错位,这样交替的切换让原本流水账般的叙事变成非常好看,作为一部“硬科幻”,一切物理元素都是过眼云烟,这才是电影最精彩的设置。 音效年度最佳 电影的大场面不是很多,想看大场面恐怕要失望了。这让人很奇怪,雷德利·斯科特近期几部作品都有越做越大的效果,而且他也是好莱坞公认很会驾驭大场面的导演,比如《天国王朝》、《1492》、《普罗米修斯》、《法老与众神》等等,但不要忘记,老雷的成名作《异形》靠得可不是大场面,而是那是可怕的生物,还有幽闭的风格和阴森的音效塑造。《火星救援》最值得称赞的技术环节,就是音效。
该片采用的是DTS:X沉浸音格式技术,其中由环球数码创意科技有限公司 (GDC Technology)研发的临境音媒体服务器此格式能够在观众周围的精确位置上营造逼真的声音效果,缔造更为丰富的音景。片中火星撤离场景中,主角马克打开舱门后瞬间被嘶吼的狂风和陨石雨包裹,全方位流动的音效把来自四面八方的碎石砸击声体现得淋漓尽致。航空器的顶盖被飓风吹翻,从右至左向宇航员们飞驰而去,在DTS:X环绕音效的支持下巨物由远而近袭来的效果让观众仿佛已置身于石雨之中。当马克被重物击中后,那如重拳的撞击声更是极为真切。另外,当呆萌孤寂的留在火星独自生活时,沉浸音对静谧的火星展示也是非常理想,四周一片死寂,唯有孤独的身影拥有了整个星球。 个人认为,《火星救援》在明年奥斯卡上,最起码要收获几个技术奖项的提名,其中音效剪辑提名几乎提前预定。 PS,在火星上真的可以种庄稼吗? 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火星土壤缺乏地球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土壤持水度差(当然还要考虑重力问题),但如片中人工堆肥的方式确实改变土壤成分,保证了植物所需氮磷钾。但也有研究表明,火星的土壤中含有高氯酸盐,这对植物之致命的,想要在火星上种庄稼必须中和掉这种成分,这个噱头在片中没有展示。 其次就是重力,在0.375的地球重力下,植物再生长有着很多不确定性。目前研究表明,在失重的条件下,番茄、小麦、水芹和芥末可以生长,而且越长越好,但《火星救援》里的土豆没有试过..... 最后就是温度,火星温差极大,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160摄氏度,夏日白天最高27摄氏度,冬天夜晚最低-133摄氏度,因此片中也解释了居住舱破裂以后,土豆苗为什么成了那副德行。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账号: dreamcrow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