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改变了模样——我市新农村建设综述
宏路街道周店村新建的公园里,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 沿着宽敞的水泥路,走进住宅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道、整齐划一的建筑群,绿树掩映下的别墅一幢接一幢,全村已铺设9条总长4500米的水泥路,安装了100多盏路灯,修建了2座卫生公厕,建造了500平方米高雅并富有侨乡特色的村庄风景公园……这是省级新农村十佳重点示范村沙埔镇赤礁村的一个画面。 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之中,让村庄更充满灵气和秀气;村公园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不少前来锻炼休闲的村民;村头村尾,几家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主的企业,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更让2000多位村民过上了富足安宁的生活……这是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龙田镇东华村的一个画面。 整洁的村道旁,一排排樟树、芒果树苍翠欲滴,棉亭洋田方渠直,绿油油的稻田映衬红砖绿瓦的民居,俨然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彩画。村口一座长200米的文化长廊造型独特,上榜的资讯丰富多彩……这是着名侨村新厝镇棉亭村的一个画面。 这些只是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缩影。如今,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福清广大农村,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农村经济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广大农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热潮,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新农村画图徐徐展开。如今,新农村建设已扩展到24个镇街,受惠群众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5%以上,先后有46个村被评为福州市“双百村”、8个村被评为福州市重点特色示范村、4个村被列为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把理想植入实践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需要匠心独运。我市根据438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为列入福州市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的试点村推出了工业企业带动型、特色农业带动型、借助侨力带动型、商贸流通带动型、海洋经济带动型等几大发展模式,取得可喜成就。 龙田镇东华村3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穷怕的村民何殿官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头成立第一家村办企业——龙威水产,带领村民从事水产加工。如今,东华村家家盯市场,户户闯商海,水产品加工厂遍地开花,成品对虾产量占全省的80%,并远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国,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 阳下街道溪头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原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近年来,村两委以打造“海西第一村”为目标,依托洪宽工业村的资源优势,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走出一条巧打“侨”牌建新村之路,使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名扬海内外,成为名符其实的“台湾村”。去年,该村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26亿元,全年村民纯收入达12071元。截至今年5月,全村落地企业136家,总投资19亿美元。 沙埔镇赤礁村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走进村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语赫然在目。村干部说,这个标语不仅让村民知道新农村建设什么,村两委要带领村民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在村两委带领下,村民大做海洋文章,纷纷承包紫菜地、海带养殖场、花蛤育苗场,闯出一条以海产品养殖及加工为主的生财之路,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唯进步,不止步。敢为人先的福清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描绘出了美好画卷,真正实现了农村经济新跨越、农民收入新提高、农村面貌新改观。 农民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不少村根据村情、侨情和区位优势,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着力改善村容村貌,营造出和谐、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达到了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的新要求。 宏路街道周店村是“全国文明村”,该村从实际出发,通过清理陈年垃圾、清理河道污物、清理村间水沟的“三清”,改水、改厕、改路的“三改”,以及“拆违、治乱、整地、植绿、造景”的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规划建设了3条林带,种上1200亩名贵树木和速生丰产林,在山下更新种植了500亩台湾水蜜桃林带,形成了“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亮丽风景线。 南岭镇梨洞村是革命老区村。该村积极探索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在村头修建了保安亭,每天有2名保安值班。村道每隔一段距离安装了监控设施,11个360度旋转式探头全天候工作,确保了全村350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新型的物业管理模式在镜洋镇波兰村、江阴镇屿礁村等地得到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农民想什么、盼什么,始终是海口镇牛宅村两委思考的问题。为改变村容村貌,该村近年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铺设村水泥干道,完成了电网和自来水改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问题。目前,该村正以“小城镇”建设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医疗、最低生活、失学孩子教育、孤寡病残生活等保障体制,创立老人福利基金,建设占地50亩、有“福州市农村第一公园”之称的东部海滨公园……村民们纷纷说,现在牛宅人的生活已经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一幅幅优美、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景象,折射出福清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秀、村美”的和谐新农村所付出的努力,农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文明之花遍地盛开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后的必然选择。在新厝镇硋灶村,一个由闲置小学改造成的人口文化大院里,每天都有人在唱歌、跳舞、练字、作画、看书、下棋。该村还组建了伡鼓队、腰鼓队等艺术团体。一有闲暇,乡土艺术家们就聚在一起,创作、排演文艺节目,其乐融融。如此时尚的生活让这个“民间艺术之乡”彰显深厚的人文底蕴,让村民在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中提升了生活品质。去年,国家计生委、中国计生协会授予该村“人口和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称号。 江镜镇岸兜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联系点。近年来,该村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村文体中心,不仅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还设置了种类丰富的健身路径。每当旭日初升或夜幕降临时,孩子们在球场上跳跃奔跑,年轻人在运动器械上自由健身,老年人在舞剑弄拳,隔三差五还有不少音乐迷自发组成合唱团,参与“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如何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贯穿于生活中,已成为村民们关注的焦点和津津乐道的话题。 海口镇岑兜村是我市有名的文化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异常活跃。该村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祖籍地,近年来,村里依托林则徐这一历史名人效应,对村民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几年来共评选出“成才榜”人才500名、“功德榜”乡贤300名、“好榜样”村民280名、“能人榜”能人300名。如今,全村学榜样、赶榜样、超榜样已蔚然成风。 综观我市新农村建设过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实现了从慢步小跑向快步奔跑的跨越。“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变化是村庄环境改观,最直接的变化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最显着的变化是民生得到改善,最深远的变化是精神生活得到提升。”市新村办有关负责人说。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百村试点到重点推进,再到中心村辐射带动和连片建设,一个个崭新的村庄跃然呈现,一大批农村走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一条富有福清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正在向前延伸,越来越多的农村树绿了、路通了、地平了、家富了、人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