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 家长要引导孩子消费
追名牌之风就像传染病 “一位比我先到2个月的中国学生,我刚见到他的时候,他穿的都还是像一般的年轻人一样,带来的衣服无非也就是些国内的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牌子。但是到了下半学期,他也慢慢开始去买那些奢侈品名牌,像burberry的外套和衬衫之类的。除了衣服,他也会去买那些名牌香水、钱包等。所以,我觉得这种消费观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像在我们学校,如果你穿那种奢侈品牌的衣服上学,同学们会觉得很正常,因为他们中大多数都穿得差不多。” 穿名牌开名车“很普遍” 在这所一半以上留学生都来自中国的学校,陈同学发现了一个壮观的景象:走在校园里,男的、女的,拎的、挎的,满眼都是lv包包,其中不乏昂贵的限量版。在澳大利亚,lv包售价显然比国内低,中档的价值1500澳元(约合人民币9000多元),但它依然是奢侈品的标志。 有一次,一个同学背着lv包经过悉尼海关,女关员问他的lv包多少钱,当听说要1800澳元后,立即开玩笑说:“你好有钱,我想嫁给你。”有一段时间,澳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大跌,但lv的价格没变,陈同学陪着几个女生去“血拼”,每人买了三四个。有点钱的男生还会把lv当礼物到处送。当然,也不排除没钱的人啃咸菜省好几个月的钱去买名牌包,或者再简单一点,女生找个男人让他送。“毫不夸张地说,lv就是我们的校包,用低档次一点的牌子就算自降身份了!” 陈同学的朋友中,买好车的大有人在,悍马很常见,开宾利的也有。一堆豪车停在校门口,大伙儿坐在车里面说说笑笑,和大片《暮光之城》的场景差不多。 女生上课都化妆,烟熏妆也不算夸张,素颜的基本不见。澳大利亚空荡荡的顶级大商场里,总有一群中国留学生在选化妆品,甚至1万多元一瓶的面霜,许多女孩子硬着头皮也会买,要么提前把自己的学费生活费透支了,要么傍上一个供吃供住的男友,用省下来的钱买名牌。 记者了解到,其实,不只是中国留学生,其他国家的学生也会追逐名牌。在荷兰伊尔德国际学校攻读ib高中文凭的吴树达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任室友是个荷兰人,15岁。有次周末学校组织了校外活动,他全身上下全是名牌,吴树达问他这一身装扮要多少钱,他说差不多2000欧元。“虽然我以前以为外国人并没有那么讲究名牌,但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还是会有追名牌的心理。” 留学生院校里 lv做“校包” 陈同学曾是澳大利亚一家预科学校的学生,现在在悉尼大学就读,他曾在qq上与国内的同学聊天时说:“留学预科生的生活,在国内时是很难想象的。”陈同学说的情形,与2009年网上惊爆的一则新闻有点类似——当时一位留学新西兰的学生卖淫只为了买lv包,这个真相曾经令他大为吃惊,也绝少家长知道,但这正是某些留学生在国外经历的真实生活。 给家长支招:引导孩子消费 招数一: 与孩子一起讨论每一笔消费 美国“海归”顾问陈捷表示,当年他的父母每两个月给他汇一次钱,并要求他每天都记账,然后汇报。过一段时间,大家一起讨论每一笔消费,哪些是合理消费,哪些是可以删减的消费,甚至哪方面可以增加开销(如在假期有计划地自助旅行,这样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要比买个名牌包更值得回国炫耀)。如果家长以这种商量的态度,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会让孩子在得到尊重理解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合理支配自己的金钱,而不是还没到月底钱就花完了,却不知道都花哪儿了,也会更容易采纳父母的意见,慢慢改正尚未完善的消费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