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什么样子?细数中国古代战场上的那些著名火炮
古代中国战场上的火炮 【军武】作者:铁骑的荣耀 拿子曾经曰过“火炮是战争之王”,或曰“炮是步兵的胆”,作为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中国在管状火炮的应用上也早于西方国家,当然后面的事情此文不表,咱们说一说古代中国军队的那些早期管型火炮。
世界现存最早的管状火炮出现于中国元朝时期,它是一尊铸造于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盏口铜铳,由身管和药室两部分组成,铳口直径105毫米,全长35.3公分,重6.94公斤,这就是火炮的原型。另外还有一尊火铳铸造于至正11年(公元1351年),口径30毫米,长43.5公分,重4.75公斤,该火铳前端刻有“射穿百札,声动九天”。
河北省宽城县出土过一门明代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铸成的直筒形铜火炮,口径 108毫米,长52公分,重26.5公斤,其药室有宽厚的箍。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三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铸造的铁炮,口径210毫米,长100公分,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铸造的一门“天字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铁炮,口径113毫米,全长143公分,身管倍径明显增大。炮身有九道箍,铸有炮耳,安有两个铁环,万历年间,明军曾携带这种铁炮入朝作战。
《明会典·工部》记载,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铸造“毒火飞”,炮管由熟铁制成,装火药十多两,炮弹由生铁熔铸,弹内装“砒硫毒药五两”,“将飞打于二百步外,暴碎伤人”,这是有关中国古代火炮发射开花弹的最早记载。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军器局和兵仗局制造有盏口炮、碗口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等十余种。
清朝前期,为统一全国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需要,大量制造火炮,《清文献通考》记载,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铜铁炮约900门,随着火炮的大量生产,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营,专习枪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规定各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清朝开始大量购买西方近代火炮,同时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制造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下面是在古代中国战场上出镜率比较高的一些火炮。 虎蹲炮 虎蹲炮由戚继光研制而成,为克服炮弹发射时容易后座造成自伤的缺陷,发射时前身加铁爪钉,后身加铁绊将其固定于地,因形似虎蹲而得名。该炮用熟铁铸造,长59公分,重约21.5公斤,炮筒加有5道箍,有多种型号。虎蹲炮炮身短,射程不远,发射散弹,有较大的杀伤面,且体轻,机动性好,适于在山岳、森林和水田等地域作战,也可船载作战。
万历26年(公元1598年)11月,中朝水军联合在露梁海峡附近突袭日军,追击至釜山南海,中国军舰上众多虎蹲炮猛烈轰击日军,在这次海战中,日军伤亡一万多人,战船仅有50余艘脱逃,此战后,日军全部撤离朝鲜。
红夷大炮 这种炮属于前装重型滑膛炮,由欧洲人在16世纪初开始制造,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中国购入了4门,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又购进了26门,明朝将之称为红夷炮。红夷炮口径较大,为80至130毫米,管壁较厚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步加厚,多数红夷炮长在3米左右,重量在2吨以上,有准星和照门,中部还有炮耳,在当时是威力最大的火炮。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攻打宁远,袁崇焕率2万守军坚守,依靠红夷大炮击毙击伤后金军1.7万余人,击退了后金的进攻。天聪五年(崇祯4年,公元1631年),后金仿制成功红夷炮,崇祯15年(公元1642年),清军携带红夷大炮进攻松山和锦州,在大炮轰击下,清军相继攻克松山、锦州等地,明军损失十多万精锐。
佛郎机炮 佛郎机炮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火炮,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明代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所以就将此炮命名为佛郎机炮。佛郎机炮是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采用了子母铳结构,母铳即炮管,每门母铳配4到9个子铳,发射完一个退出后装入另一个,大大提高了射速,此外,佛郎机炮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提高了射击精度。正德年间(公元16世纪初),葡萄牙人多次进犯中国沿海,中国军队与之激烈交战,曾缴获葡萄牙军舰两艘以及佛郎机炮20余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