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之役:大元征服日本第一战,战斗胜利了,败在了台风上

总是如此沉默
2015-12-09 15:11:27

基于将日本纳入版图、消耗南宋新附军以及日本不臣服于元三方面考虑,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开始了攻打日本,其实在此之前,元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收复日本的,忽必烈分别在1265年、1268年、1269年派出了三个使团出使日本。

第一次忽必烈让使团携带《大蒙古国皇帝奉书》准备到日本递交国书,由于高丽自己的算盘阻扰使团的成行,不过在忽必烈的强硬要求下,高丽派遣起居舎人潘阜到日本,居住六个月,但未取得任何收获。第二次使团倒是见到了镇西奉行少贰资能,并且少贰资能将国书转交给了镰仓幕府和后嵯峨上皇。然后日本朝廷连日开会讨论如何对待元使团。幕府认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是蒙古军袭来的前奏,于是就传达给幕府所属武士做好战斗准备,并且冷落了元使团,来了个不作为。元使团左等右等等不到答复只好回去复命,这个时候忽必烈已经命令高丽造可载米三四千石的战舰一千艘,备战。第三次使团就是个笑话了,由于日本抗拒与元外交,蒙古人抓了日本两个平民,忽必烈误以为是日本使团,还让他们参观了宫殿,随后让使者与这两个日本人回到日本,但依然无所获,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但日本就是油盐不进。并且还开始在靠近高丽的九州备战,所有军队都调遣过来,并且推迟了一系列的政府活动。

文永之役:大元征服日本第一战,战斗胜利了,败在了台风上

忽必烈

其实早在第二次使团出发的时候,忽必烈就想进攻日本,并且派遣了一只军队到达高丽,但是由于元朝的军队都是骑兵,每日所需草料和粮食太多,在高丽无法自给而没有发起进攻。最后这只军队回到中国进行了补给。

1273年此时距离元灭南宋还有六年,高丽耽罗岛林衍起义,反对高丽王的统治,忽必烈乘机派元军驻高丽统帅忻都、洪茶丘和高丽将军金方庆,率军攻入耽罗岛镇压林衍。之后,元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驻扎镇边军一千七百人,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由此可以使元军可以全力进攻日本。

1274年农历六月,此时距离元灭南宋还有五年,忽必烈就早早的为进攻日本做准备,委托高丽造大小舰900艘。古旧是1268年造的那1000艘,同年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统志愿军3,000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15,000人,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5,600人。 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组成共计超过3万人的联军,准备远征日本。

联军的核心是蒙古军队,蒙古军队经过成吉思汗的训练,军纪森严,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各为一个战斗队,每队设一长率领,组织极为严密,因此英勇善战,战斗力很强。此外,元朝当时的火器使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曾经威镇欧洲,所以火炮作为此次征日作战的秘密武器,出现在元军的战斗序列中。

在这里,我们来说下元军的对手,日本兵的基本情况,此时日本的军队就是日本武士不对,日本武士部队的基础是守、介地头制(庄头制)。这是源赖朝建立幕府时期形成的兵制。任守、介地头职的武士,多为有功于历代将军或执权的家臣,即“御家人”。守,是掌握某一地方兵马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从其品秩看,也不过是从五位上到正六位下的中下级官员;地头,是管理公私土地进行征税的官吏,并对其管理的土地拥有警察权,其职位更低,隶属于守。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地主和佃户,守就是地主,地头就是佃户,他们是把自己族人武装起来的地主武装力量。

日本武士按其管理的土地面积大小,蓄养私兵。某一守率队出征,其一族的家人、族人即成为该守部队的骨干随同出阵,守所辖的地头,亦率其家人、郎党自成一队,归守指挥。这种主从关系构成的部队,组织巩固,不易溃散,散而可以重聚。家臣以死于君主马前为荣,因此战斗力颇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国藩的湘军,成分也和他们一样,不过湘军的规模要大多了。但是,这种队伍又各自为战,指挥不统一,战斗时偏重于一骑对一骑的单打独斗方式,因此战斗几乎是混乱、无组织、无纪律的,不易于指挥,无战术可言,根本无法和元军相抗衡,整体战力相当弱。

1274年农历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韩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对马岛的地头宗马允助国,召集八十余骑弛向元军登陆据点,注意是八十余骑,双方展开激战。由于众寡悬殊,宗马允助国及其嫡子养子共十二人战死,对马守护军全部被歼,六日占领对马岛。元军继续推进,十四日傍晚,元军400余人登陆壹岐岛,守军左卫门尉平经高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石火矢)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经高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肥前是日本九州的西南沿海地区的古地名,包括了今天的长崎和佐贺两县,元军在肥前遭到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文永之役:大元征服日本第一战,战斗胜利了,败在了台风上

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元军并没有在肥前登陆向纵深发展,而是把主力转移向博多湾(今福冈县福冈市)。11月19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日本武士是以逸待劳,并且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都得到了增援。此外,元军登陆地点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十万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500骑前来迎战元军,昨晚已在此布阵的第一线指挥藤原景资,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途截击,而是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型后,方才按日本当时会战的惯例,由主攻部队放“鸣镝”表示进攻开始,这简直就是中国春秋时期宋襄公的翻版。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陆,击败守军,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

在这场战争中,火器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太平记》中也记载:

“击鼓之后,兵刀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闪电,一次可发射两三个弹丸,日本兵被烧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

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事)方向撤退。元军左副帅、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从高坡走下骑马前进。这个情况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景资发觉,他立即引马搭箭,将其射落马下。于是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议,由于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如果没有撤退,或许这次的进攻不会失败,但是由于是绝大多数的将领主张撤退,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过后,台风才渐渐停下来,台风带来的必然是暴雨,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二十一日早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1.3万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1万3千500人。而忻都(忽敦)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

此次战争,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永之役”,可以说,从战争的角度来说元军是胜利的,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元军是失败的,就是这一撤军,让元军失去了进攻日本的先机。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20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这也预示着元军的第二次进攻没有那么轻松了。

文永之役:大元征服日本第一战,战斗胜利了,败在了台风上

本文历史百家争鸣编辑鲁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公众号:ihxory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