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大元帝国为什么两次输给小日本?
第一次和第二次征服日本都失败了,忽必烈当然是不甘心的,他还是想发动第三次征服日本的战争,1283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日。此举引起江南人民(也就是南宋)的强烈反抗,还发生了起义,忽必烈不得不先镇压起义,只能暂缓造船事宜;同时,元帝国在南方对越南陈朝发动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三度攻日之议因而作罢。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就这样日本就躲过了一劫,现在我们做一会马后炮,来分析一下,到底强大的元帝国为什么会栽在小日本的手里呢? 1、台风是元攻打日本失败最大的原因 也许是点背,也许是上天帮助日本,元朝两次攻打日本,都遇到了台风,第一次是胜利后没有补给而撤军的时候遇到了台风,第二次则是在登陆作战的过程中,还没有上岸就遭到了台风,两次攻打日本都遭遇了台风,说明元朝运气很差,说不定第三次也会遇到台风,这个可不好说,不过我们在第二次攻打日本的时候我们也说过有经验的南军张禧所部将战船疏开(相隔五十步)锚泊,以避免万一遭到台风,战船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很多损失,从这个角度讲,元还是不擅长海战。 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是元军使用了错误的船,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之所以如此,首先当然是元军不懂海战,另外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两地(高丽与中国南方沿海)对于造军船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 2、元军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大家都知道,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二期,蒙古人擅长骑射,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一般一个蒙古士兵都带两三匹马,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元两次攻日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一直被压制在了海岸,自然不能靠掠夺平民来补给,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他修建的石垒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需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博多的防御墙,竹崎季长绘《蒙古袭来绘词》(1293年) 3、军队多为新附军,没有形成合力 我们都知道两次攻日战争都使用了,高丽军和新附军,也就是收编的南宋军队,第二次攻日更加变态,10万多都是新附军,而且是刚刚攻打宋朝没多久,而高丽也处处受到元的压迫,甚至在朝鲜设立了征东行省,高丽和南宋自然会有逆反心理,在攻打日本的时候自然不会有高昂的斗志,这就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虽然在军队中也有蒙古军队的精兵,但这无济于事,《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伐谋、伐交失败的情况下只能伐兵,结果兵不能说是乌合之众吧,但是没有能够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另外就是主帅的判断也有失误,第一次是在大好局势下撤兵遇到了台风,而第二次在主力尚在的情况下又撤兵,导致上万军队没能撤离,遭到了屠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