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就算你是来自战斗民族的托尔斯泰!

总是如此沉默
2015-12-13 16:12:57

当托尔斯泰遇到安娜-卡列尼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一部电影的男主角与《战争与和平》中的角色重名,当一部电影的男主角与《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同姓,那么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相信许多观众已经有所预料。正如安德烈的朋友起哄时喊的那样:“在火车包厢里,托尔斯泰遇到了安娜-卡列尼娜。”

被本片短暂而永恒的爱情故事这一介绍吸引,至于西伯利亚这个地理名词,记忆中那是十二月党人流放的地方。本片是爱情故事吗?或许是,因为我只看到荷尔蒙的过分分泌。弱冠之年的安德烈太纯净,也太冲动,那总是45度斜仰的头,舞台化的过分。尽管那段表白很美,但这样一个容易冲动的人是很难给爱人带来幸福的,更何况,连一次解释的机会也不给对方。

水至清则无鱼,就算你是来自战斗民族的托尔斯泰!

冲着爱情故事去的,却被其他原素打动,家人、朋友、同学、师长,如此多深爱他的人却被他深深伤害。拿着眼镜在人群中寻找儿子的母亲、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却依然敬礼告别的师长、站台上用歌声告别最后哭成一团的同窗,在我看来,这是本片最感人的场景,比十年后的擦肩而过更动人。

水至清则无鱼,就算你是来自战斗民族的托尔斯泰!

十年的流放,或许才能让安德烈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人总要为自己年轻时所做的某些决定付出代价,生活不会因为你是个孩子就对你网开一面。十年的流放,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或许才是最适合安德烈生存的地方。水至清则无鱼,像安德烈这样内心纯净的人,在尘世中,只能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梅诗金公爵,所以茫茫白桦林中觅得栖身之所,不失为一个最好的结局。

本片可以说是俄罗斯民俗风情画,雪地里的群殴、喂熊喝白酒、人像动物一样喝酒、广袤的西伯利亚、沙俄帝国最后的辉煌,是这个夹在东西方世界中间庞大国度的独白。

水至清则无鱼,就算你是来自战斗民族的托尔斯泰!

对于很多同龄人,俄罗斯不过是一个遥远的邻居,战斗民族是他们的标签。但对于我们的父辈,俄罗斯情结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从《办公室的故事》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到保尔-柯察金,那是属于父辈们的青春岁月。于我,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外国作家,即便在像古拉格一样令人窒息的地方,也依然散发着人性之光。这个从19世纪上半叶才真正诞生文学的国度,她的文字、她的电影、她的艺术,都璀璨的如同谢肉节最后一天燃烧的火焰一样耀眼。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