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青睐俄罗斯制造,技术落后无法再复制昔日的辉煌
随着1989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中断了30年的中苏政治关系开始解冻,随之而来的是苏联宣布允许重新向中国出售高技术军事装备,大批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苏联武器系统重新出现在中国军方的眼前,中俄第二次军事合作开始重启。
中俄第二次军事合作,可说是对双方的双赢工程,一方面,受到政治因素影响,自70年代开始的中国与西方的军事技术交流中断至今,当时正在实施的各项军事技术合作被迫中断,由于彼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得到外界帮助,此时来自北方的橄榄枝使得中国军方紧紧抓住,一直持续到今日,虽然解放军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西化,尤其是在战术思想上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理念,但是在武器装备上,即便是国产自研武器,依然可以看到浓浓的俄式血统;另一方面,当时的苏联即将崩溃,政治经济环境糟糕透顶,迫切需要得到中国方面的政治支持与经济帮助,而当时苏联能够对外出口的商品中,唯一能够引起中国强烈兴趣的就是苏联的武器装备了。在中苏关系缓和之后,即便是苏联解体,继承其衣钵的俄罗斯依然遵守其承诺,允诺完成之前苏联政府签署的对华军售合同。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苏俄装备的到来,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准,来自中国的巨额订单也挽救了几乎破产的俄罗斯军工产业,举个例子,正是来自中国的苏-27战斗机订单,不仅使得苏霍伊继续支撑下去,还发展成俄罗斯最大的航空工业联合体,而冷战期间叱诧风云的米格设计局,其产品米格-29没有入中国的法眼,在俄罗斯时代举步维艰,最终走向破产被收购,令人唏嘘。
经过十余年的引进吸收,依托中国不断壮大的雄厚工业基础,中国军工取得了巨大进步,根据中国军方的武器装备研制上“自力更生”的方针,尽量减少对外的进口依赖,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军事交易逐渐降温,原本中国大量进口战斗机,水面舰船与潜艇在内的现成装备,但是近年来,中国客户对俄罗斯提供的产品越发挑剔,更多的是关心能否引进技术,从而实现国产化,俄罗斯感到不满,认为中国在引进其产品技术后侵犯了其知识产权。 看俄罗斯军工行业的发展,会发现其一直在吃苏联时代的老本,与美国相比,严重缺乏创新性,压箱底的产品与技术已经不多了,中国对其兴趣在逐渐降低,近年来进口的大多是国内长期无法量产的航空发动机等产品,自然与出售整机相比,利润降低太多。尤其是,俄罗斯在军事贸易商存在很大的劣根性,肆意提高销售价格,冻结合同,比如中国付出10亿美元的伊尔-76采购合同至今处于冻结阶段,引发中国军方的强烈不满,中国军方对俄式装备技术的引进更多的采取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来实现,方便快捷而又不被敲诈。
坦白说,据笔者观察,中国的军事建设上,事实上更加青睐于西方道路,对粗犷的俄式风格并不是很感冒,尤其是俄罗斯在苏联时代开始的,在武器装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程度很低,很多武器系统并不能有效融合在一块,不符合现代系统作战的理念,难以达到系统对抗的目的,以发挥武器系统的最大效能。中国正在以西方版本发展自己的独立军事体系,俄罗斯依然以旧的目光,像看待印度等国一样看待中国客户,殊不知中国已经不是昔日吴下阿蒙。在中俄经济联系中,占大头的已经是能源交易,而非军火贸易,今年前十个月,俄罗斯对外武器出口只有将近100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损失了中国与印度两大客户,主要出口对象是那些在政治上无法获得西方先进武器或者财政不宽裕的国家。对于中国客户来说,俄罗斯即便能够拿出更多的诚意,恐怕也会因为技术水准上并没有卓越的吸引力而无法引起中国客户的足够兴趣,未来中俄军贸是否会重新出现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笔者判断基本没有可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