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华,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与南北对峙(精美地图)
图一 大元帝国-大一统时代疆域最大时期
中国历史上,每逢天下大乱,就会英雄辈出,精彩纷呈。但是,仔细看一下,不管多混乱的局面,最终还是演变成为南北对峙,南北纷争的局面,进而最终由南北之间的一方统一天下。群雄逐鹿,变成南北对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一则,群雄数量多,力量分散,必然会角逐出一个最强者,统一者。二则,南北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分界线,南北之间也容易分别形成统一,进而形成对峙。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和解析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峙与南北之争。 图二 南北对峙之春秋战国
南北之间想要形成对峙,必须坚守长江。想要守住长江,必须坚守淮河。想要守住淮河,必须坚守淮北。这就是所谓的“南北对峙定理”-“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淮外”。我们翻看一下历史,这句话确实算得上南北对峙的真理。 图三 南北对峙之三国
南北对峙除了“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淮外”这句定理之外。还有一句定理-“东南无江淮必弱,东南无两湖必亡,四川对东南可有可无”。翻看一下历史,这句话,也算得上是真理。更重要的是,这句话道出了“北强南弱”的本质-北方相对是一个整体,各个地区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南方因为分为几个版块,而且各个版块之间不仅联系没有北方密切,还存在矛盾。这使得,南方在南北对峙之间,先天弱势。 图四 南北对峙之南方最好态势-东晋末南朝宋疆域图
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来说,是乱世,不是南北对峙。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春秋战国中楚国崛起的模式,奠定了日后的南北对峙之间的格局。楚国以两湖为核心,先是吞并两淮,接下来吞并了东南,进而争夺西蜀。虽然西蜀争夺失败。但是,并没有影响楚国称霸整个南方的格局。之后历史中南北对峙中的南方,基本都是按照楚国的步骤来的。 图五 南北对峙之东晋与前秦
东汉末年的三国乱世,大家耳熟能详。实际上,这也是南北对峙的一种局面。吴国,蜀国联手对抗魏国,不就是南方各个版块联合起来对抗北方吗。吴国,蜀国发生冲突,不正是两湖板块对东南版块的天然威胁吗。蜀国灭亡后,吴国依然能坚持那么多年,一直到两湖失守才灭亡,这不是两湖在南方重要地位和四川在南方尴尬地位的体现吗。 图六 南北对峙之刘宋与北魏
其实,“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淮外”,只是缩小了北方对南方的巨大优势,没有改变南北之间,北强南弱的格局。南方想要取得对北方的战略优势,必须取得山东,并将前线推到黄河一线。将前线推进到黄河一线,并不是为了死守黄河。黄河一旦封冻,北方骑兵将会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何况,黄河防线广阔,无法千里布防。将前线推进到黄河,是为了配合山东的行动。南方据有山东,就可以对河北构成威胁。从山东直插河北核心,具有距离短,对方反应不及时,抹杀骑兵数量优势的优势。这个时候,推进到黄河的部队,就可以配合巩固和扩大优势了。 图七 南北对峙之南齐与北魏
南北对峙时期,刘裕大帝为南方取得了最大的优势。可惜,不仅之后,刘裕去世,他的儿子刘义隆即位。刘义隆思维僵化,放着好好的山东不去经略,始终在黄河一线与北魏反复拉锯,消耗国力。最终落得一场空。不久之后,山东和淮北大部分地区失守。刘裕大帝为南方争取的优势全部失去,南方只有逐渐败亡一条路了。 图八 南北对峙之南陈与北周,北齐
南北对峙里面有一个特例,必须要提一下。那就是南陈。南北朝发展到南陈,四川,淮北,淮南,全部失守。南方只能依靠长江。按照这个局面,南陈应该不久就会灭亡。但是,南陈不仅没有迅速灭亡,反而在最初几十年内反攻,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南陈之所以回天无力,是因为国力不足与大势已去。因为国力不足,所以,南陈收复淮南和淮北后,无力坚守。因为大势已去,所以,南陈几度北伐都是先胜而后败。南陈的事例证明,特定情况下,英雄也能造就时势。 图九 南北对峙之后唐与南方
南北对峙中,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基本没有疑问。但是,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却最终自身败亡,也有一例。这个特例就是后唐。后唐鼎盛时期,攻占了西蜀,从上游对南方构成威胁。后唐鼎盛时期,还基本攻占了淮北,使得南方淮河防线不稳。而且,南方还分裂成几个国家。在这样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后唐因为皇帝贪图安逸,开始享受,加上内部藩镇割据问题没有解决,大好局面自身葬送。这种奇葩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值得思考。 图十 南北对峙之蒙宋襄阳争夺战
在南北对峙中,蒙宋襄阳争夺战,又是一个重要战例。蒙古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后,东线,依靠两淮丰富的水系,南宋在东西顶住了蒙古的攻势,并将战线稳定下来。西线四川战场,南宋一败涂地,四川大部失守。但是,即使这样,也依然没有动摇南宋根基。南宋根基取决于襄阳的得失。当时,贾似道当权,贾似道坐视襄阳被围攻十年而不顾。襄阳是南北对峙的关键,南宋在襄阳建立了一条稳固的防线,加上南宋还有水军优势,所以,襄阳争夺战打了十年之久,襄阳依然稳固如山。直到蒙古建立水军,消灭南宋水军,断绝了襄阳的后援,加上大量使用回回炮,襄阳才最终失守。襄阳争夺战,充分证明了襄阳的重要地位。研究南北对峙,不能回避。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辈读史,当学习借鉴,避免古人所犯错误在我们身上重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