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厦门论国学:中国节日从地里长出(图)

优你畅阅
2012-09-24 13:34:30
  于丹  于丹

  学问不是外在考试的科目,而是可以变成生命的救赎。

  外国人摔了一跤会大喊,我的神啊!中国人摔跤喊的却是,我的妈啊!———中国人的呼爹喊妈,其实直指祖先崇拜。

  今天中国社会缺失的是信仰根基,我们从都市化进程中迅速脱离了土地文明,但西方文明并不能替代中国人的伦理信仰。

  ———于丹

  厦门网-海西晨报讯 记者 龚冉

  昨日上午,在筼筜湖畔,两位国学名师于丹与陈鼓应展开国学对话。

  于丹因在央视《百家讲坛》举办“《论语》心得”系列讲座而广受欢迎。此次厦门之行,她是应厦门筼筜书院之邀,前来参加由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筼筜书院共同主办的“新儒仕课堂”首期课程开班仪式。

  昨天上午,当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也应邀出席,并与于丹一起,以两代国学大师对话的形式,为学员讲解“神于天,圣于地———以国学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精彩题目。

  昨日下午,于丹还首次在厦门开办了公开讲座,带领听众“感悟中国智慧”。

  [谈陈鼓应]

  就像从未谋面的亲人

  这场对话的方式是于丹亲自构想并确定的,也是她首次尝试以这种方式授课。于丹表示,在她成长过程中,陈鼓应的书及其思想对她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她希望以此表达对陈鼓应的敬意。

  陈鼓应今年已经77岁了,他和李敖是同班同学,又是同宿舍的兄弟。虽然祖籍福建长汀,但当年母亲却是在鼓浪屿怀孕,于是取名“鼓应”。这些年来,他在两岸的知名度逐年提升。

  “我自己硕士毕业的时候,曾遇到很特殊的政策,所有大学生都要带着自己的户口去劳动锻炼,长达一年半。当时,我只是个从6岁到24岁都在读书的中文系女孩,完全是象牙塔里的小女生,突然就被扔到一个叫柳村的地方。”于丹说,当时她失落极了,每天做的事情都远离学问。

  “靠什么来支撑 从1989年到1991年,我住在柳村,我的枕边书就是《庄子今注今译》,这本书的作者陈鼓应先生,就像是我从未谋面的亲人。”于丹说。

  轮到陈鼓应发言,他站起来演讲。于丹原本坐着,见状赶紧站起说:“我执弟子礼,老师都站着讲,我当然也必须站着讲。”

  [谈中国节日]

  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昨天正好是9月22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平分昼夜,从23日起,黑夜的时间就更长了。道家的核心理念就是阴阳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开讲座选的日子真好,恰在‘秋分’”于丹说。

  在论及中西方文化的时候,于、陈二人都谈到,论文明起源,西方文化重“神”,而中国文化重“人”。

  于丹举了个例子:“西方的节日特点很明显,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几乎所有节日都是人给神过的,是向神灵致敬。然而中国却不一样,从春节到清明,再到端午、中秋、重阳,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节日,是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析出来的,是给人过的节。”

  因此,于丹总结,西方所有的节庆都是“从天上下来的”,以神为本体;而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所有节庆都是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都是以人为本体的。“如果我们不完成作为‘人’的修为,没有神能来救赎我们。”

  对此,陈鼓应也赞成,他说,中国人总是重视乾,而忽视坤,“有许多男人,大男子情节,一群男人在客厅喝酒聊天,口沫横飞,指点江山。太太则在厨房,一头大汗,温酒炒菜”。陈鼓应反对男性专横独大,他笑言“老子是女权主义者,女权大会可以选老子为代表”。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