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工兵司令是黑人?汉尼拔在中俄边境修炮楼 深受彼得大帝宠幸
=====【小兵聊军事】第14期 =====
普希金(如图所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而他的外曾祖父——亚伯拉罕·汉尼拔,居然是个来自非洲的黑人,并在18世纪的欧洲晋升为俄军上将,效力3代沙皇近半个世纪之久。
据称,1697年前后,汉尼拔出生在今埃塞俄比亚北部(一说为应在今天的乍得或喀麦隆),是一个酋长的儿子,说来也算个小王子。大约7岁时,他作为人质被送到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很快博得苏丹的青睐,进入宫廷服务。
在听说这个孩子的故事后,沙俄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萨瓦·拉古津斯基将这个孩子赎出来,送给沙皇彼得一世当礼物。彼得一世非常喜欢这个小黑孩,亲自为他洗礼,并将他的名字改为基督教的“亚伯拉罕”(注:“汉尼拔”是主人公成年后自己改的)。
稍大些,汉尼拔开始担任彼得一世的侍从武官。1717年,彼得一世率使团访问西欧,并将汉尼拔带在身边。回国前,他让汉尼拔留在巴黎继续学业,而由皇室承担全部开支。
熟练掌握多门语言并精通地理和数学的汉尼拔很快跻身法国上流社会,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甚至将他称为“启蒙时代的黑色明星”。汉尼拔进入法国军事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了艺术、科学,特别是军事工程和炮兵战术。之后,汉尼拔还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光荣负伤并被授予上尉军衔。
1723年,汉尼拔返俄,成为一名军事工程师。这时的俄国已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新巨人,彼得一世也获得了“大帝”头衔。回国后的汉尼拔官运亨通,不断升迁。但2年后,一代英主彼得大帝与世长辞,汉尼拔的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登上宝座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即位后,俄国统治集团内部便开始了激烈斗争。遭排挤的汉尼拔被流放到了几千公里之外的西伯利亚。尽管身遭不测,但汉尼拔并未意志消沉。在西伯利亚期间,他参加了色楞金斯克要塞的修筑工作。这座要塞离当时的中俄边境不远,在1728年成为中俄边境谈判的地点,成果就是清雍正时期签订的中俄《恰克图条约》。
1730年,汉尼拔重归圣彼得堡。1742年,新登基的伊丽莎白女皇(如图所示)授予汉尼拔贵族头衔和家族纹章,并在普斯科夫赐给他一块封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和几十名农奴。黑人农奴主+白人农奴,这个组合恐怕绝无仅有。
同样是在1742年,汉尼拔外放当上了雷瓦尔(即今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总督。在雷瓦尔任职期间,汉尼拔发现了同事瓦西里·苏沃洛夫上将的儿子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的军事天赋。
汉尼拔说服老苏沃洛夫,安排小苏沃洛夫加入了俄军精锐的谢苗诺夫团(注:禁卫军),后者由此走上通往大元帅的名将之路。对于日后威名赫赫的苏沃洛夫(如图所示)来说,将汉尼拔称作他的“引路人”可谓恰如其分。
后来,汉尼拔被任命为俄军工程兵负责人。在他的指挥下,兴建了圣彼得堡附近的喀琅施塔特要塞(如图所示)。为表彰汉尼拔的卓越功勋,1759年,女皇授予他上将军衔。这恐怕是迄今为止,黑人在欧洲军队中获得的最高军衔。
汉尼拔一生经历过2次婚姻,育有12个子女。在他的子嗣中,很多人都效仿父辈投身军旅,其中最优秀的当属他的长子——海军中将伊凡·汉尼拔(如图所示)。伊凡不仅是俄国海军中的优秀炮兵指挥官,还是名出色的军事工程师。
至于老汉尼拔的封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后来则辗转到了一个孙女娜杰日达·汉尼拔手中,而她正是普希金的母亲。普希金曾写过一部小说《彼得大帝的黑人》(未完成),以追思老汉尼拔的传奇历程。直到今天,当人们漫步在普希金山上,仍然会看到亚伯拉罕·汉尼拔上将的雕像(如图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