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兴校长:若有来世我还是喜欢当一名教师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今年学校迎来了30多位新入聘的教师。望着他们在操场上为新生军训工作而忙碌奔波的年轻身影,以及2012级新生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唤起了我对自己30年教师生涯的无限回忆。 1980年夏天,我考上了师范专科学校,成了我那900多人口小村庄的第一名大学生。虽然只是专科,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个农家子弟能跳出农门吃皇粮,已是件十分轰动的事。1982年7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当了一名初中教师,这一干就是八年。 八十年代初期,时值改革开放伊始,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由于文革的破坏,教育事业伤痕累累,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更是百孔千疮。我所在的初级中学,每个班的人数都在60人以上,教室前后各有一盏40瓦的日光灯。白天,我们在采光不足的教室里上课;夜晚,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辅导学生做功课。冬天,寒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吹入,手常被冻得无法写字;夏天,教室没电风扇,蚊虫叮咬,汗味熏天;春天,常常得用脸盆接房顶上漏下的雨水,还得担心土木结构的简易教室是否安全……那时候,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也十分低下。记得工作后的第一个寒假,我从每月36元的工资中拿出20元给当农民的父亲作为压岁钱。父亲满心欢喜,逢人便夸。可是春节过后准备回校,我却发现囊中空空,没钱买车票,只好向父亲要回了那20元压岁钱,令我至今仍愧疚不已。有人戏称,那个年代公共汽车上最大的干部就是中小学校长。因为多数单位,包括乡镇的工商、税务等“七所八站”都配有公车,唯独学校配不起车,校长外出开会、办事只能去挤公共汽车。当时如果有人能改行到其他部门工作,那是教师队伍中最轰动,最使人羡慕的事,会成为全县教师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热点话题。 1990年,我调入职专任职,开始了历时22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涯。在职专的12年时间里,我先后担任过教务处副主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以一个职教人的努力和执着,不辱使命,与全校教职员工一起,把一所地处贫困山区、基础薄弱、质量平平的职业中学,一步一步地建设成职业中专、省级重点职业中专,最终进入了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的行列,实现了几代职教人的夙愿。 二十一世纪初期,我调至国家级重点中专、省教育厅直属单位——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先后担任了副校长兼纪检委员、校长兼党委书记。十年来,我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协同前两届班子和全校教职员工,完成了省级文明学校的创建,完成了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申报,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逐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在本地区中职校中独树一帜。 三十年来,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职教的前沿阵地,我忙忙碌碌,寻寻觅觅,探索不止,早已忘却了孩提时代的憧憬、工作初期的艰辛和职教工作的坎坷。但回首往事,再看今朝,我却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和满足。 我有一名学生,中考成绩远离当地普高录取线,但她能歌善舞,具有表演天赋,经过职校幼教专业三年教育,毕业后成为某县电视台的女主播,至今仍活跃在文艺宣传舞台上。另有一名学生,在读职校三年级时,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被某大学旅游专业录取,四年后被分配到某大学任教,后又继续读硕士,现已是副教授。还有一名读林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一个乡林业站当临时工,几年后承包了一个木材加工厂,现在已成为颇具实力的大老板。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2年的职教生涯,我真不知道哪一个学生最让我佩服,也记不得哪一件事让我最兴奋,不过职校毕业生个个是社会的建设者,都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添砖加瓦,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教过数千名中职学生。他们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常受到社会的偏见和不公正的评价。也许他们背单词不如他人,写文章比不上他人,解题能力弱于他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却一点也不逊色。通过手中的一技之长,他们不但做到了自食其力,而且许多人成为了私企业主、国企骨干、技术能手、国家公务员等栋梁之材,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为国家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各行各业奉献着聪明才智。这些美好的记忆常常让我感到自豪无比,让我对职业教育更充满了信心。 从20弱冠到50知天命,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职教事业的稳步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国家教育改革的这一宏伟事业,庆幸自己能在大浪陶沙的职教发展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庆幸自己生命中最富有质感的这一段时光没有荒芜。30年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己也在与时俱进,践行终身学习的思想,2000年我在取得本科学历后,通过在职攻读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被公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了半年的访问学者,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每逢新春佳节,在明亮的灯光下,在宁静的夜幕中,读着学生们以各种形式从四面八方送来的问候,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教师的职业价值得到了体现。我总是由衷的感慨,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果真有来世,我还是喜欢当一名教师,但我会努力做得更好。 (作者: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