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选择三线作战 想不失败都难
日本这个国家在近代以来一直侵略成性,这一点注定了它的灭亡。在日本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日本军队一直使用偷袭战术,而且屡屡奏效。在战术上,日本可以说是一个强者,但是在战略上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两线作战已经是战争的大忌,而日本选择了三线作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想不失败都难。
一、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不得不一再增兵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日本国内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可言。土地贫瘠,可以利用的可耕地不多,这就注定了日本必须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得生存空间。日本一直计划建立一个包括沙俄远东、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的大日本帝国,为了这个目标,日本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战胜了腐朽的满清王朝。1905年,日本又通过巨大的付出战胜了看似强大的沙俄。这致使日本信心爆棚,1931年,日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动了九一八事变。2万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东北全境,38万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命令下没有进行抵抗。
1937年7月,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已经是日本大本营的一次重大的失误,因为日本根本吃不下中国。中国太大了,人口众多,这是中国的天然优势。对于大国只能够分裂削弱它的力量,而不能也不可能一口气吃掉它。英国和美国深通此道,不过日本很显然不明白。日本虽然占领了华北、华南的大片国土,但是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发展到了极限。日本军队在占领了中国中部城市武汉以后,就陷入了战争的僵局。进攻,日本已经无力对国民政府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撤退,这很显然不符合日本这个国家的风格。在中国战场上,日本一直是一个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局面。
二、日本和苏联相互提防,日本关东军始终无法南下 日本这个国家一直对远东地区有野心,1918年,日本就趁着俄国内战的机会,联合各国占领了海参崴。7万多日军一直待到了1922年才撤退。日本在占领了中国东北以后,一直想着继续扩张,但是在扩张方向上出现了分歧。日本陆军主张与德国联合夹攻苏联,取得苏联远东地区的土地。而日本海军则主张南下东南亚地区,趁着英法等国在欧洲苦战之际,迅速夺取东南亚的资源。最后日本陆军占据了上风,1939年,日本在张鼓峰制造了摩擦事件,但是被苏军成功击退。日本陆军不想就此放弃,他们决定玩一把大的。
日本陆军在蒙古地区的诺门坎制造事端,蓄意与德国一道夹击苏联。此时苏联正在经受大清洗运动的浩劫,苏军的战斗力相当低。但是为了给日本制造一个苏联相当强大的假象,苏联几乎动用了全国的精锐与日军交战。此战日军大败,部队损失了5万多人。不过苏联军队也好不到哪里去,苏军损失了3万多人,这完全是一场惨胜。在此之后,虽然苏联和日本签订了友好条约。但是双方谁都知道那只是一纸空文,苏联喘过气以后随时可能南下,日本也随时可能配合苏联北上。所以双方都在远东地区布置了重兵,日本关东军兵力在60万以上,却丝毫不敢南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北方的苏联,双方虽然没有正式宣战,但是梁子已经结下了。
三、南下东南亚,彻底激怒了美国 在北上不成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开始发威了。他们首先偷袭了美国海军的重要基地珍珠港,然后迅速开始南下东南亚地区。美国本来一直保持中立态度,但是由于战争进程的发展,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资源禁运。这对日本来说是致命的,日本军队急缺石油和橡胶。为了获得这些资源,日本选择铤而走险南下东南亚。由于此时英国军队的主力都在欧洲战场,美国军队的主力又在本土,所以日本轻而易举的占领了东南亚大片领土。不过美国这个国家可不是好惹的,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美国宣布对日本宣战。要知道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16倍,工业总产值是日本的40倍,日本这是在找死。
日本虽然可以用偷袭的方式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对于那种大国来说,一旦反应过来,日本的国力是无法长期支撑的。在陆地战场,为了同中国军队血战,日本连14岁的青少年也开始上战场。在海洋战场,日本的钢铁产量不足,最后全国都使用瓷器,把金属物全部用来造飞机和军舰。到了1944年,日本已经是油尽灯枯。这一年日本开始使用配给制,每人每天只有3两米,这点米用来喝粥都不够。纳粹德国已经对两线作战十分担忧了,而日本竟然主动选择了三线作战。从这一点上,足以证明日本在战略上是一个十足的低能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