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吕厝十万人送王船 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 万人齐聚 演绎民俗文化大舞台 鞭炮声声震水面,烟花点点染苍穹。昨日,同安吕厝“迎王”的活动是在古村临海处的同安湾海面上举行的。经过了一上午的踩街活动之后,人们以最传统的习俗聚集在海边的吕厝迎王文化广场。 群情欢腾,十万人齐聚。迎王文化广场旁,约一公里长的中洲大桥上,南侧护栏边满满的都是举着高香“迎王”的信众。桥下广场上,华藏庵各分炉位的组团和随团的乐队、腰鼓队等数万人有序排列,等待着“王爷”的到来。现场还有宋江阵、拍胸舞、车鼓弄、舞龙舞狮等表演,把“迎王”活动演绎成了一个民俗文化大舞台。 大家的目光都关注着海面上。数十艘船为争载“王爷”上岸而不停穿梭于海面,船上的烟花爆竹伴随着岸上信众的欢呼声一波高过一波,给迎接“王爷”的盛会又增添了一道厦门地区独有的“海上庙会”。 下午3点多,“乩童”上船,迎请“王爷”上岸,队伍依序返回华藏庵。等待在海边的数万信众手持高香,护送“王爷”回华藏庵登殿就任。 一场盛大的民俗活动拉开了今年吕厝华藏庵送王船的序幕。此后,远近大小村庄(分炉)将在不同的月令内组织旗鼓辇队往华藏庵请“代天巡狩”香火回梓奉敬,并组织请香火的表演活动。在当年的农历十月初二开始送旧任“王爷”,吕厝村竖起高灯,于是四方信众就纷纷将旧任“王爷”的香火送回华藏庵。然后开始造王船,经过掷筊决定送旧“王爷”(烧王船)的日子,一般是在农历十月下旬。 【背景】 台湾多地送王船 源自吕厝华藏庵 吕厝华藏庵“迎王-送王船”活动四年一届,今年已是第152届,目前已有600多年历史。台湾许多地方的送王船习俗,大多源自同安吕厝华藏庵。吕厝华藏庵也被辟为市级和省级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联系点和海峡两岸(厦门)交流基地,也是厦门市送王船习俗传承基地。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告诉记者,吕厝华藏庵的分炉位(分庙)有200多个,迎王之后,各分炉要轮流来请火,一圈下来就到10月了。“吕厝华藏庵的送王船是海峡两岸,甚至包括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一般都要有8万到10万人参与。” 送王船是闽台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起于滨海渔村的“海醮”习俗,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原生态形式。闽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保护神,该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林仁川在昨日的活动中介绍,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送王船在2012年成为马来西亚非遗项目,厦门和马六甲将共同推进中国马来西亚的送王船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将成为海峡两岸和中马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