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大功臣许攸,为何没有落下“过河拆桥”的骂名?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曹操的一生有几个重要转折点,最重要的莫过于官渡之战,这一仗能打赢许攸的功劳最大,甚至可以说是他扭转了整个战局,是他帮助曹操从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大获全胜。 许攸原来是袁绍的主要智囊之一,相当于袁军参谋长一类的角色,袁绍对十分仰仗。 官渡之战进入到焦着阶段,曹操眼看顶不住了,许攸却出人意料地临阵反叛,来到了曹操这边,向曹操提供了一条重要情报,曹操据此夜袭袁军的后勤基地乌巢,烧掉了储存在那里的全部军粮,袁军大溃。
有人说是许攸的一句话挽救了曹军,不然的话历史就得改写。这基本上没有错,其实倒也不仅仅是一句话的事。 乌巢在官渡的北面,位于袁军大营东北方约40里处,曹军此去必须经过袁军的防地,曹操当时亲自率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去偷袭,但要神不和、鬼不觉地完成任务也并不那么简单。 这支队伍路上遇到了袁军,袁军问他们是哪个部分的,曹军士兵回答“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所以派他们增加防备,一路上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居然都顺利通过。 袁军士兵戒备心如此差吗?不是,这一切缘于许攸送来的绝密情报中最还有其他的内容,除袁军屯粮位置之外应该还有袁军的暗语口令、兵力部署、将领姓名等机密,所以曹军才能一路畅行无阻。甚至可以推测许攸也一路同行,有他在曹军在夜里很快就推进到乌巢附近。
许攸立下了大功,他跟曹操还是故交,而他又一向爱扎势,所以平时就更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了。 仅而已也就算了,但他连曹操也相当轻谩,经常当众跟领导拍肩头,开领导的玩笑,有时还呼曹操的小名,经常说:“阿瞞呀,要是没有我,你就得不到冀州。”曹操笑笑说:“你说的对。” 许攸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却不怎么样,他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领导的威信。威信靠什么树?靠的就是平时的一点一滴,如果都像他这样没大没小,曹操的威信还怎么立? 有人把威信理解为有架子、耍派头,这是相当错误的。 刘邦是一个比较随和的皇帝,因为他出身草根,端着架子能走路,不端架子也能走,尤其是在跟他一块打江山的那帮老哥们面前,刘邦更是无拘无束。
但是,当他坐在皇帝宝座上往下面打量这些老战友的时候,发现他们还是那么跟他不见外,开会时乱讲话,张口直呼他的小名,走到路上随便勾领导的肩头。 此时,刘邦才发现这些习惯原来是那么让人不爽。 所以刘邦后来重用了儒生,当初他拿人家的帽子当尿壶,现在却发现这些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能制定礼仪规范,帮助领导树立权威,这是当了皇帝的刘邦所急需的。 许攸跟曹操过去很熟,年轻时经常在一块玩,一张嘴可能呼的就晃“阿瞒”,显得很亲切。但很多年过去了,许攸还是那个许攸,顶多是立了点儿功劳,而曹操已经不是那个阿瞞了,起码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这么叫。
对那些职位甚高,凡人见了都敬畏有加哆哆啰啰喊声首长的人,你敢当众喊他一声“老张”或“老李”,旁边的人必然会对你刮目相看,只那一句话,就能代表你的资历,你的地位,你的分量。 然而这通常是不能随便喊的,除非你跟他确实够铁,他也没把你当外人。否则,往轻了说,领导会不悦,往重了说,你就得付出代价。 许攸就付出了代价,而且相当沉重。曹操能容忍敌人,容忍仇人,容忍背叛自己的人,但即使像这样心胸已经够宽阔的人,也有忍不下去的时候。曹操能容忍弥衡,虽然他很狂傲,曹操能容忍仲长统,虽然他说话比较直,但他不能容忍挑战他权威的人。 曹操嘴上说好,“然内嫌之”,有一次许攸从邺县东城门经过,回头对左右的人说:“曹家人要不是我,都进不了这个门。” 有人向曹操打了小报告,曹操把许攸抓起来就给杀了。
许攸具体犯了什么罪?不仅他至死不明白,就是其他人估计也说不大清楚,许攸也就是给领导爱开个玩笑、开起来没大没小而已,这样死了,有些冤枉,也有些窝囊。 曹操用许攸的一颗人头大概表达了自己想说的话:对于有功之臣,一定会给予奖赏,但给不给、什么时候给、给多少,那不是你操心的事。不管你资格多老,不管你功劳多大,不管你本事多牛,平时都得服从领导,团结同事,不能把尾巴翘得那么高。 问题是很少有人为许攸鸣不平,也很少有人拿这件事攻击曹操,不是曹操霸道,而是许攸自己没做好。 许攸是个很傲气的人,说话口气大、脾气臭,不注意团结同事,人际关系很糟糕,在袁绍手下就跟不少人有矛盾,到了曹营估计性格也好不到那里去。 曹操敢杀许攸大概正是看准了他是个群众基础不好、讨人嫌的人,如果许攸劳苦功高又德高望重,曹操即便不喜欢估计也得忍忍了,杀许攸,完全没有这些顾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