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狂怒》好看吗:美国老炮儿的“地狱之轮”值得看
在战争中,并没有真正的敌人,只有癫狂的自己!
二战后期,美军已攻入德国本土,直逼柏林。作为王牌劲旅第二装甲师的前锋部队,中士Don 'Wardaddy' Collier(Brad Pitt 饰)和他的战友们驾驶着一辆命名为“狂怒”(Fury)的谢尔曼主战坦克在战场上肆意驰骋,所向披靡。新兵蛋子Norman Ellison(Logan Lerman 饰)被调到Don的坦克上,以替代刚刚阵亡的机枪手。在一次次火与血的洗礼中,在Don的不断调教下,Norman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坦克兵,而“狂怒”也迎来了自己的终极任务——在一个十字路口孤军迎击党卫军(SS)一个营,以保护后勤部队的顺利通过,也由此上演了战场上最令人动容的一幕……
【本性之“狂”】 本片很巧妙地把一场席卷全球的人类浩劫浓缩在了一辆行走的“地狱之轮”里。而在战场中,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对战双方时刻都处在疯狂的状态! 一如美国传统二战题材影片中的大兵形象,Don和他的伙伴们个个蓬头垢面,举止粗野,匪气十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高效且精准地执行任务,而且这种状态也对对手起到了一定的阻遏作用。初来乍到的Norman是办公室出身,自然对此很不适应。也许他心目中的职业军人不仅机智、善战,而且也会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对待战俘和占领国的国民也应该是有节制的。但那不过只是他梦想中的战争,这毕竟不是一场轻松旅行或考察,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厮杀——就像Don指使他枪杀德军战俘时所说的那样!战争是没有规则可言的,也是没有人性可言的,目的只有一个——以最小的代价彻底摧毁对方的有生力量及抵抗意识,为己方赢得最大的利益!在对战争的理解上,Don这位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老炮儿就显得非常成熟,他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积累的斗争经验,直接且迅速地完成任务,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同伴的伤亡;他明白如何处理好与敌国平民的利益关系,如何让她们心甘情愿地屈服;他更知道怎样将一个惧怕战争、惧怕杀戮的人,变成一台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简单地说,从Don身上展现出来的就是人在战争中的本性——残暴、癫狂、冷血、务实。也许观者会觉得这群疯癫、嗜血的美国大兵实在是过于邪恶;但对Don和他的伙伴们来说,杀的德国佬越多,战争就结束的越快,受困其中的百姓所受的罪也就越少——看似无良的杀戮在这里却变成了一丝悲天悯人的情怀。 至于德军,本片中的描述只是蜻蜓点水。在小镇之战中,我们看到了提前服毒自杀的管理者们、督战至最后一人的党卫军军官、负隅顽抗的妇女儿童团;在十字路口之战中,我们又看到了虽已穷途末路但依然精神抖擞地开赴前线的小股部队;这说明只要抵抗的意识没有垮掉,对于侵略者来说,依然是一场噩梦——“战争的结束是不会悄无声息的”!
【无常之“怒”】 本片曾被誉为近年来少有的二战经典,特别是首次在大银幕上对美军坦克兵进行如此细腻的刻画。对该片的溢美之词,见诸各大媒体,在此就不再赘述。而笔者要谈的,是影片不尽人意之处——说是瑕疵也好,说是硬伤也罢,总之就是会让人感到些许的不舒服。 首先是选角问题:大明星固然对于票房有相当大的提振作用,Brad Pitt是本片最大的腕儿,也是所有主角中岁数最大的。早已过了知天命年龄的他,硬要被安在这个属于小年轻的 战火世界里,真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虽然剧本上为了迎合他,特意将他塑造成一个参与过一战的老兵(片中也没有刻意提及,只是让他提前学会了说德语),这在情节上说的过去, 但与史实过于背离——要知道这些参与过一战、作战经验丰富的“老炮儿”,不可能在二战中还是个小小的中士(排长),最不地也应该是高阶的尉官了,更不用说像巴顿这样的将官都是比比皆是。当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美国军事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为是“连排级的四星上将”——中印缅战区司令兼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倒不是因为他被贬到基层,而是他过于细腻的指挥风格所致。话说回来,为了将就一个Brad Pitt而犯下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值得吗?还搞得连二十郎当岁的Shia Labeouf(饰演“圣人”)都要跟着“蓄须明志”——难道更年轻的一代就没有好演员了?Matt Damon、Ben Affleck……说实话,这个本子谁来演其实都无所谓,好故事才是能打动人的根本! 其次是那场浪漫戏的问题:作为占领者(或叫解放者),Don带着Norman来到一户德国人家,家中仅剩的两个女人——女主人和她的表妹Emma被吓得战战兢兢。然后Don取出鸡蛋、香烟 等给女主人,想必并不只是想让她为他们下厨这么简单。而Norman发现了一架钢琴,随即便上演一出“小妹妹唱歌郎操琴”,气氛缓和之后,两个小年轻便到里屋“滚床单”去了。这个情节看似水到渠成,象征两国人民的对立感情就此冰消雪融,但这完全就是美国人一厢情愿的YY!试想,一个踏上自己祖国的侵略者(美国毕竟是打到了德国本土)只用一首浪漫的钢琴曲和几个温柔的眼神便瓦解了深入脑髓的抗争意识,并甘愿成为他的发泄对象?如果这个逻辑存在的话,那么“慰安妇”绝对就是如日本政府所说的正常肉体交易行为了,甚至还可以加入些许情感浪漫的因素。事实是,二战末期,美国大兵对德国妇女的JY暴行罄竹难书,直到其后的数十年都不断有德国妇女因悔恨而自杀!也许导演和编剧只是想借这么个软情节,舒缓一下紧张的节奏,展示所谓的“战地浪漫”,但细想起来,真是幼稚的可怕! 最扯的还要数最后一场坦克、步兵大战:果真如Don推断的,在坚守的十字路口前杀过来的是一个党卫军步兵营,那至少也有500人左右,单凭一辆只能停在原地且无防御工事的坦克如何 抵挡?当然,对于习惯了抗日神剧的中国观众来说,这都不是事儿!想想我们的抗日军民,什么百步穿杨啊、刀劈子弹啊、手撕鬼子啊……几乎都是赤手空拳,您好歹还有辆坦克呢,区区几百个德国鬼子还不等于是白给?!(这该不是中国的合作伙伴改的剧本吧?!汗)而且在进军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党卫军都扛着“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二战末期最著名的反坦克武器,足以击毁盟军的主战坦克,射程超过50米),结果开打时,为何手中都变成了步枪?打到半夜现开箱,现取火箭筒,然后还跑到距离坦克不到10米的地方抵近发射?!最搞笑的是,从结尾的俯视镜头可以清晰地看到,Don的坦克就停在十字路口的正中央,火力只能覆盖正前方以及大约120°左右的扇面区域,居然就没有一个党卫军会绕到坦克的后方去攻击它最薄弱的地方,哪怕有从侧面攻击的也显得真实些啊!而片中的德军只会一股脑儿地从正面突击,硬挺挺地去吃子弹——完全不合逻辑嘛!稍微有点儿战争常识的人不禁要问:这还是所谓德军的王牌、最善于打仗的党卫军吗?难道只是为了让Don和他的伙伴们彻底地过把瘾?!
乱七八糟谈了这么多,笔者并没有丝毫抵制本片的意思,相反,它的确是近年来罕见的精良之作,特别是在对战争细节的还原上,即便是拿它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也不为过。但之所以有诸多的不解要不吐不快,可能就是在片头看到了华谊兄弟的LOGO吧?于是就很容易联想起国内影视剧的诸多弊病,而把这些“鸡蛋里的骨头”一股脑儿地归罪于它!但愿这只是错觉,但愿华谊兄弟能凭借此片让中国本土的电影制作人能顺利杀入国际影坛……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正要发力的肯节儿上,千万别只想着挂名儿不干正事儿,别让大家“怒其不争”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