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背后的故事,史称黑衣大食的国家曾经那么有文化
文:沈持盈 “阿拉伯数字并不起源于阿拉伯,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向欧洲的。”这是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 道理虽然简单,但如果你继续深挖问题,问问为什么——“为什么来自印度的数字会由阿拉伯人发扬光大呢?”——便会打开一片“新世界”。在小小的、不起眼的阿拉伯数字的背后,是阿拉伯地区长达两百年文化繁荣。 阿拉伯地区自古就交织着苦难与幸福,战火与宁静。在相继经历了贾希利叶时期、哈里发帝国、倭马亚王朝之后,这片土地于公元八世纪迎来了史上最为强大的阿拔斯王朝时期。 阿拔斯为国人所熟知,是因为其在史书中被叫做“黑衣大食”。但阿拔斯人自诩其统治为“道莱”,在阿拉伯语中就是“新纪元”的意思,以表明自己与倭马亚王朝割裂的决心以及对于未来统治的期望。
【阿拔斯王朝就是人们熟知的“黑衣大食”】 的确,阿拔斯王朝的几任哈里发(注:最高统治者)治国有方,彼时的阿拉伯地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仓廪实而知礼节,阿拔斯王朝上上下下都展现出了对知识与文化的热情和渴求。但由于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战乱时期,阿拉伯本地的文化发展几乎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决定“开眼看世界”:将东西方的学术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以供阅读学习。 其实翻译书籍著作的活计在此前的倭马亚王朝就已经有学者在做了,但由于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彼时的翻译活动基本属于小打小闹。 到了阿拔斯王朝,由于“政策利好”——统治者出钱出力,建立翻译机构,聘请专人进行翻译工作,翻得好了还有额外的奖金拿;这吸引了很多人才和大牛来从事翻译工作,整个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气息颇为浓厚,翻译活动蔚然成风,这场盛行于阿拔斯王朝的浩浩荡荡的文化活动,持续了近两百年,被称为“百年翻译运动”。 在这场翻译运动中,需要翻译的学术著作大多来自波斯、印度、欧洲等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中最为有名的著作是《卡里来与笛木乃》,这本寓言故事最早源于印度的梵文著作《五卷书》,在6世纪时被波斯人翻译为帕莱威语(中世纪的波斯语)。由于阿拔斯人在讨伐倭马亚人、建立新政权之时曾得到过波斯人的帮助,因此阿拔斯王朝前期和波斯人度过了一段“蜜月时期”,从波斯地区传入的书籍,自然受到了哈里发的十足重视。
【阿拉伯语版本的《卡里来与笛木乃》,卡里来与笛木乃在书中是两只狐狸的名称】 阿拉伯语版本的《卡里来与笛木乃》出现后,又流传到了西方,此后被翻译成为了四十多种版本,对后世影响巨大,我们在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德国格林的《格林童话》、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等名著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前面提到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的确是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拔斯早期的时候,印度就已经隶属阿拔斯人的管辖范围中了,相传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自己的数学符号和计数体系。相较于阿拉伯语种的数字和技术,印度的这套容易上手,用起来快捷方便,起初在商人中流传开来,后又被诸多阿拉伯人争相使用,再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成为我们熟知的“阿拉伯数字”,对于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来说,“军功章中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上图为阿拉伯数字,下图为阿拉伯语中的数字,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阿拔斯王朝中有一位名满天下的明君叫做马蒙。由于马蒙本人求知若渴,且是一个十足的“希腊控”,因此他建立了著名的集翻译局与图书馆于一身的“智慧宫”,又派人遍寻国土,找到了许多精通希腊语的翻译家,还派代表去拜占庭等国家搜寻希腊古籍。
【马蒙在位时期修建的“智慧宫”】 翻译们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欧几里得等希腊先贤们的著作都翻译了个遍,包括《理想国》《解释篇》《几何学原理》等等。据记载,翻译将著作译完后,马蒙总是迫不及待拿到成书后先睹为快。而且,这些著作在阿拉伯地区地位很高,也成为了人文主义研究的基础。 阿拉伯谚语有云“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此言非虚,在阿拔斯王朝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丝绸之路和翻译运动的共同发展,彼时的黑衣大食们由于经商等多种原因来到东方,了解了造纸术之后,先是在撒马尔罕(位于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建立了造纸坊,后一路向西,造纸术就这样传入了阿拉伯地区。 回看那两百年灿烂辉煌的翻译运动,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对比今朝如伊拉克、叙利亚等千疮百孔、文化发展几近停滞的国家与地区,真是世事无常,着实令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