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将下马铁路洲际导弹,中国东风41导弹列车成为世界唯一
卢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卢布肯定是万万不能的。由于经济困难导致国防经费的大幅度缩减,日前俄罗斯军队和军事航天工业提出暂时下马新一代“巴尔古津”铁道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以便把有限的预算向公路机动的RS-24亚尔斯洲际导弹倾斜。如果2016年俄罗斯国防预算不再编列或大幅缩减新型铁路机动导弹的研制费用,那么这种导弹很可能会中止研制,等待国民经济好转以后再考虑。这样一来,全世界将只剩下中国还在发展东风41导弹列车。
导弹列车的正式名称是“铁道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是指将远程弹道导弹安装在专用的铁路列车上,列车沿铁路机动,在铁路列车上进行发射的铁道机动型弹道导弹。苏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制列车导弹,1987年10月正式服役并进行战备值班。铁路机动发射作为一种发射方式,最大优势是连续机动速度可达80~100公里/小时,而且机动距离远,导弹列车一次可机动转移1000公里以上,可以做大范围的机动,便于摆脱敌方侦察手段的跟踪。美国对前苏联的导弹列车研究发现,苏联拥有13万公里长的铁路总里程,理论上铁道列车导弹可以随时在任意一个铁道线上发射导弹,美国在核战争中首先打击苏联铁道导弹列车,需要动用数十倍于打击固定发射井所需的侦察和火力资源。 列车机动型导弹装在特制的发射车上,列车都采用内燃机车和自备发电车,能快速起动,不依靠外部供电,以免电力机车的电力接触网等被摧毁后导致列车机动受阻,经过严密伪装后与民用列车很难区别,使敌方很难准确测定其发射位置。
使用铁路运输导弹,平稳性要好于公路机动运输,可以在机动运输中进行导弹测试,减小阵地发射准备时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生存概率。铁路机动对发射技术的要求极高,由于事前无法测定发射点的经纬度、高程和基准方向,因此要求发射列车上要有独立的快速定位、定向设备,安装快速瞄准设备,行进间导弹测试设备,等列车停稳后,导弹可以很快起竖并发射给。 1986年苏联三级固体燃料的RS-23多弹头弹道导弹开始服役。第二年苏联南方设计局以该导弹为基础研制一种集分导技术、固体推进技术、路基机动技术于一体的弹道导弹和导弹专用列车,即RT-23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24”,绰号“手术刀”),导弹系统由一列发射列车作为一个作战单元,列车由6~8节专用车厢组成,其中有两节铁路发射车厢各装一枚导弹,发电车、测控车、指挥通讯车各一节,其余为人员生活车。 导弹在专用的铁路线上机动,利用事先精密测定的发射阵位进行发射,每个阵位在铁道线上间距6公里,列车可以随机停在某个阵位点进行发射,也可进行远距离的长途机动,当进入电气化铁路时,可以使用专用的电力接触网支撑臂,甚至在紧急发射时炸掉电气化铁路输电网架,为导弹起竖清空障碍。RT-23铁路弹道导弹装备了三个苏联战略火箭军的导弹师,苏联解体后,由于经济困难,再加上1993年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全面退役并拆毁了所有RT-23铁路弹道导弹。
2012年末,俄总统普京亲自签署了重新发展新一代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的命令,俄军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了铁路机动导弹作战系统的初步规划,配备的导弹采用现役亚尔斯导弹或在研的“突破”新型固体推进洲际导弹的部分技术,特别是速燃发动机技术、分导式核弹头技术等。新型导弹列车被命名为“巴尔古津”导弹系统,Berguzin这一名字源于流入贝加尔湖的一条河流,这款导弹在精准度、射程等性能方面远远超越其上代的RT-23导弹。俄军原计划到2020年组建5个“巴尔古津”导弹团,每个团拥有6枚导弹。
普京签署列车导弹发展计划的时候,正是国际油价高涨,俄罗斯最有钱的时期。从2013年开始,随着油价的下跌,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变得很严峻,到了2015年,国民经济萎缩3.7%,零售总额暴跌10%,投资重挫8.4%,俄罗斯人均工资降低到3.3万卢布(约合2800元人民币),历史上首次低于中国。2016年的军队及国防开支将削减5%,即1600亿卢布(约合21亿美元)。这次削减的主要领域是国防订货,军备采购、新武器研发及设计试验,现有设备维修及更新的支出也会减少。这些领域的总支出约为21420亿卢布,相当于俄国防开支的68%。削减额约为1500亿卢布,相当于原预算计划的近7%。新的核潜艇将暂缓投入使用。空军在喀山恢复图-160轰炸机生产的计划暂时搁置或延迟。战略火箭兵则准备放弃“巴尔古津”机动列车导弹系统项目。
由于弹道导弹铁路机动发射的巨大优越性,一些国家都曾尝试这种技术。美国在70年代后期也对铁路机动发射系统进行了研究,MX导弹计划采用多种发射方式,其中包括铁路机动发射方案。中国在70年代也进行过利用铁道系统机动的远程弹道导弹的研究,由于存在极大的技术门槛而作罢,另外当时中国的重载铁路里程也相当不足。后来中国转而发展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预设发射阵地的准公路机动弹道导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东风-31洲际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