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06665499247247627/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这三个人都是北宋的名相,文化成就也很高,但这三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过,不过范仲淹与他俩年龄差别很大,同朝为官时一个天上两个地下,王安石与司马光政治上是死对头,也没什么关系,既不是同乡也不是同科,斗了一辈子,基本上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典范。
范仲淹是1015年的进士,司马光是1038年的进士,王安石是1042年的进士,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司马光正在老家丁忧,后来当了判官、主簿,而王安石在当知县,等于说范仲淹身居高位时,司马光和王安石还在底层打磨呢。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巨著,称“史学两司马”。
范仲淹是1052年去世的,之前贬来贬去,去世前一年又调为知青州,当时的司马光虽然没有露头,但已有朝中大人物赏识,宰相庞籍推荐他当了馆阁校勘,相当于中央图书馆的官员,王安石也没露头,还在底层打磨,担任舒州通判,不过因勤政爱民,政绩卓佳获得举荐。
范仲淹和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最高级别的,但王安石的谥号只一个字“文”,后来的朱熹也是一个“文”,个人觉得这个意义非凡。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其实私交不错,在两人往来的书中,比如《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两人志趣相投,但在朝堂上两人针锋相对,斗的不可开交,结果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被贬到洛阳编书去了,这一编就是十几年,基本上暗淡无光。
王安石变法,由于最终失败,历史上对其评价负面居多,但他依然是永垂青史的人物。
成就的话,范仲淹最高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司马光是左仆射,正宰相,不过时间很短,王安石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最高,范仲淹死后赠兵部尚书,封楚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死后赠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王安石死后赠太傅,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而王安石在活着的时候就封了荆国公,司空,所以王安石成就最高,司马光次之,范仲淹较二人差些。
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这三个人都是北宋的名相,文化成就也很高,但这三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三人都是进士出身,同朝为官过,不过范仲淹与他俩年龄差别很大,同朝为官时一个天上两个地下,王安石与司马光政治上是死对头,也没什么关系,既不是同乡也不是同科,斗了一辈子,基本上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后世典范。
范仲淹是1015年的进士,司马光是1038年的进士,王安石是1042年的进士,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司马光正在老家丁忧,后来当了判官、主簿,而王安石在当知县,等于说范仲淹身居高位时,司马光和王安石还在底层打磨呢。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巨著,称“史学两司马”。
范仲淹是1052年去世的,之前贬来贬去,去世前一年又调为知青州,当时的司马光虽然没有露头,但已有朝中大人物赏识,宰相庞籍推荐他当了馆阁校勘,相当于中央图书馆的官员,王安石也没露头,还在底层打磨,担任舒州通判,不过因勤政爱民,政绩卓佳获得举荐。
范仲淹和司马光的谥号是文正,最高级别的,但王安石的谥号只一个字“文”,后来的朱熹也是一个“文”,个人觉得这个意义非凡。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其实私交不错,在两人往来的书中,比如《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两人志趣相投,但在朝堂上两人针锋相对,斗的不可开交,结果是王安石完败司马光,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被贬到洛阳编书去了,这一编就是十几年,基本上暗淡无光。
王安石变法,由于最终失败,历史上对其评价负面居多,但他依然是永垂青史的人物。
成就的话,范仲淹最高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司马光是左仆射,正宰相,不过时间很短,王安石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地位最高,范仲淹死后赠兵部尚书,封楚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死后赠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王安石死后赠太傅,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而王安石在活着的时候就封了荆国公,司空,所以王安石成就最高,司马光次之,范仲淹较二人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