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不是一道娱乐题,而是一道数学题……我们既要把电影《少林寺》当年的票房换算成现在的票价等值,还要把估算出的票房换算成美元,去跟全球票房冠军《阿凡达》打擂台,这可能实现吗?即便能够实现,结果会令人信服吗?我觉得不会,最多就是个戏说。
咱说点儿实际的吧。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年《少林寺》热映时,其总票房有很大可能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的国内可是天价票房。至于是不是1.6亿,已经无法证实,但《少林寺》的确是迄今内地唯一一部“万人空巷的电影”。
没有经历过《少林寺》爆火年代的朋友可能无法想象,《少林寺》的热映是怎样一种“现象”。《少林寺》上映时,几乎场场爆满,而且上映期超级长,全国各地加映了很多场。
最牛的是,虽然当时的票价只有一两毛钱,但架不住成千上万的“粉丝”二刷、三刷,甚至是四刷和五刷啊,最终聚沙成塔成就了上亿元高票房。
这么说吧,当时《少林寺》热映时,我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孩已经跟着家人刷了两遍《少林寺》。讲真,对于电影我看的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觉远太厉害了。
但打那之后,我开始喜欢功夫电影了,后来的《南北少林》和《木棉袈裟》,也是非常燃的功夫电影,但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加在一起也没有《少林寺》多,可见《少林寺》生得逢时。
我个人觉得《少林寺》的意义要大于《阿凡达》,后者是技术和想象力的超凡,前者则是一部全民自发来看的民族电影,这一点真的不能用票房来衡量。
万人空巷看少林,这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时的盛况,据统计,当年《少林寺》放映时票价是1毛钱1张,最终内地票房收入是161,578,014元,即1.61亿元。
保守估计一下,现在电影院2D电影票价每张最低20元,是1毛钱票价的200倍,也就是说,折算成票房总收入应该是1.61亿元X200=322亿元,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字,目前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一部电影能与之匹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是2009年发行的《阿凡达》,最终票房收入是2,717,521,330美元,即27.17亿美元,按当下汇率折算,约合人民币27.17X6.87=186.66亿元人民币,与322亿元相比,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
从内地电影来看,目前最高的是《战狼2》,最终票房收入是56.79亿元人民币,与《少林寺》相差巨大。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少林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咂舌的高票房,其实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民娱乐生活极其简单,除了看电影、听评书、搭台唱戏,几乎再没什么其他项目。
1982年,电视机都是奢侈品,农村可以说几乎没有,就是城市里也以黑白的居多,进电影院是人们娱乐的主要形式,何况,1毛钱的票价在当时来说真的极其低廉,尽管大多人家都不富裕,但这样的票价人人都消费得起。
以北京为例,据《中国电影编年纪事》一书记载,全市累计映出8845场,观影人次870.99万,票房收入88.19万元。
而权威数据显示,198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约为935万,这也就意味着,除去耄耋老人和年幼儿童,几乎每个北京人都去看了电影《少林寺》,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电影确实受欢迎;二是说明人们确实找不到其他更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三是1毛钱票价确实人人消费得起。
但放到现在,时过境迁,情况肯定不同了。
一是娱乐方式多样化。
电影院不再是唯一选择,一部片子即使刚公映时再热,用不了多久,视频网站就会推出,何况还有各种盗版,人们完全可以选择通过其他方式看到该片。
二是电影数量成倍增加。
不同于以前电影一年只推出几十部的节奏,现在每年能在电影院公映的片子达到几百部,数据显示,2018年,仅国产电影公映或通过其他方式播出的就达到400部,类型也多样化,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冲击力度巨大。
三是观影群体变得单一。
2019年1-5月观影人数为6.89亿人次,据此推算,全年观影人数约在16.53亿人次,虽然数量庞大,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年轻人中,同1982年全民观影盛况不能相比。
基于以上原因,可想而知,《少林寺》假如放在今天公映,远远达不到当年观影盛况,不论是题材热度还是演员阵容热度,都不具备唯一性,可以大胆预言,其票房收入不会超过《战狼2》。
我觉得这不是一道娱乐题,而是一道数学题……我们既要把电影《少林寺》当年的票房换算成现在的票价等值,还要把估算出的票房换算成美元,去跟全球票房冠军《阿凡达》打擂台,这可能实现吗?即便能够实现,结果会令人信服吗?我觉得不会,最多就是个戏说。
咱说点儿实际的吧。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年《少林寺》热映时,其总票房有很大可能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的国内可是天价票房。至于是不是1.6亿,已经无法证实,但《少林寺》的确是迄今内地唯一一部“万人空巷的电影”。
没有经历过《少林寺》爆火年代的朋友可能无法想象,《少林寺》的热映是怎样一种“现象”。《少林寺》上映时,几乎场场爆满,而且上映期超级长,全国各地加映了很多场。
最牛的是,虽然当时的票价只有一两毛钱,但架不住成千上万的“粉丝”二刷、三刷,甚至是四刷和五刷啊,最终聚沙成塔成就了上亿元高票房。
这么说吧,当时《少林寺》热映时,我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孩已经跟着家人刷了两遍《少林寺》。讲真,对于电影我看的不是很明白,只知道觉远太厉害了。
但打那之后,我开始喜欢功夫电影了,后来的《南北少林》和《木棉袈裟》,也是非常燃的功夫电影,但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加在一起也没有《少林寺》多,可见《少林寺》生得逢时。
我个人觉得《少林寺》的意义要大于《阿凡达》,后者是技术和想象力的超凡,前者则是一部全民自发来看的民族电影,这一点真的不能用票房来衡量。
万人空巷看少林,这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映时的盛况,据统计,当年《少林寺》放映时票价是1毛钱1张,最终内地票房收入是161,578,014元,即1.61亿元。
保守估计一下,现在电影院2D电影票价每张最低20元,是1毛钱票价的200倍,也就是说,折算成票房总收入应该是1.61亿元X200=322亿元,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字,目前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一部电影能与之匹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是2009年发行的《阿凡达》,最终票房收入是2,717,521,330美元,即27.17亿美元,按当下汇率折算,约合人民币27.17X6.87=186.66亿元人民币,与322亿元相比,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
从内地电影来看,目前最高的是《战狼2》,最终票房收入是56.79亿元人民币,与《少林寺》相差巨大。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少林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咂舌的高票房,其实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民娱乐生活极其简单,除了看电影、听评书、搭台唱戏,几乎再没什么其他项目。
1982年,电视机都是奢侈品,农村可以说几乎没有,就是城市里也以黑白的居多,进电影院是人们娱乐的主要形式,何况,1毛钱的票价在当时来说真的极其低廉,尽管大多人家都不富裕,但这样的票价人人都消费得起。
以北京为例,据《中国电影编年纪事》一书记载,全市累计映出8845场,观影人次870.99万,票房收入88.19万元。
而权威数据显示,198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约为935万,这也就意味着,除去耄耋老人和年幼儿童,几乎每个北京人都去看了电影《少林寺》,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电影确实受欢迎;二是说明人们确实找不到其他更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三是1毛钱票价确实人人消费得起。
但放到现在,时过境迁,情况肯定不同了。
一是娱乐方式多样化。
电影院不再是唯一选择,一部片子即使刚公映时再热,用不了多久,视频网站就会推出,何况还有各种盗版,人们完全可以选择通过其他方式看到该片。
二是电影数量成倍增加。
不同于以前电影一年只推出几十部的节奏,现在每年能在电影院公映的片子达到几百部,数据显示,2018年,仅国产电影公映或通过其他方式播出的就达到400部,类型也多样化,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冲击力度巨大。
三是观影群体变得单一。
2019年1-5月观影人数为6.89亿人次,据此推算,全年观影人数约在16.53亿人次,虽然数量庞大,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年轻人中,同1982年全民观影盛况不能相比。
基于以上原因,可想而知,《少林寺》假如放在今天公映,远远达不到当年观影盛况,不论是题材热度还是演员阵容热度,都不具备唯一性,可以大胆预言,其票房收入不会超过《战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