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23376546406465806/
其实,秦始皇并非对“长生不老”深信不疑。
我们认为秦始皇一直追求长身不老,主要就是看到他身边有一群方士,还有个著名的徐福带人去求仙——如果把这件事情放大,自然觉得秦始皇是个疯狂求仙的人。
但实际上,我们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山海经》来看,事情不是这样的。
先说《山海经》。这本奇书作者不详,主流认为并非一人所著,而且是从战国中期开始慢慢的增删修补而成。其中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荒诞不经。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了《山海经》,也说这本书过于荒诞,不能作为史料参考。
这证明,《山海经》很有知名度,但是内容难以理解。
那么,传说中为楚人或者巴蜀人所著的《山海经》,一定在秦国也非常有名,秦始皇作为战国时代的终结者,看过的可能性很大。
假如说秦始皇看过《山海经》,他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首先就是对辽阔疆土的向往,毕竟《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丰富,虽然无法和现实一一对照,但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
其次,就是《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可能让秦始皇有了求仙的想法。《山海经》的山川大泽中,有无数神奇的物种,比如有一种鸟,吃了它的肉就会不想睡觉(《南山经·基山》);比如有一种土,涂在牛马身上,牛马就不会生病了(《西山经·石脆山》);比如有一种鱼,吃了之后人就能无忧无虑(《北山经·带山》)……
这些神奇的东西,就算不能让人升仙,弄到手也非常有用。
那为什么说秦始皇对“长生不老”兴趣一般呢?
如果你认真看过《山海经》,就会发现其中记载的神仙,主要是在西边。《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记载,简直就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这里就是神仙居所,来修仙吧!
从数历山的“白珠”开始,高山、女床山、龙首山、鹿台山、鸟危山、小次山……美玉、丹砂、黄金,一堆好东西,而且越来越多。再接着看的话,就到了神话传说中的不周山、昆仑山、玉山、轩辕丘、天山……直接说明了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也就是说,秦始皇如果看过《山海经》,就一定知道《西山经》所描绘的地方,才是求仙的终极目标。而且,就算秦始皇没有看过《山海经》,秦地就在西边,相关的传说也一定听说过。
(徐福东渡)
但是,我们看不到秦始皇派人去寻找昆仑山、轩辕丘,或者寻找西王母的记载。他宁愿让徐福去大海上碰运气,为什么不派人去西方呢?
很简单,秦始皇并没有对找到神仙抱有太大的希望。当时的那些方士们,研究最多的就是炼制“仙药”,但是我们在《秦始皇本纪》中看不到秦始皇吃仙丹的记载。(想想明朝的那帮皇帝们,快把仙丹当饭吃了。)
既不去西边找神仙,又没有吃“仙丹”的记载,你能说他对长生不老深信不疑?
那秦始皇为什么养着这帮方士呢?为什么又让徐福带人去找长生不老药呢?
首先,那个时候人们都信鬼神之说,秦始皇也不例外,找神仙算是“例行公事”,能找到最好,找不到就算了。
其次,秦始皇当时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顺利推行郡县制,不引起天下大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咸阳宫的酒宴上,博士七十人讨论郡县制的问题,秦始皇把这个问题下到朝廷继续讨论,丞相李斯建议全面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
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事件,我们可以肯定,秦始皇本人是坚定的支持推行郡县制的。但是在当时,很多人对这个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要想顺利的全面推进,就必须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才行。
秦始皇自然知道,各国的旧贵族一定不会真心支持的。所以,他想努力争取各地的儒生的支持。
所以,最初秦始皇是很善待儒生的,你看秦始皇三十四年的这次酒宴,一群儒生反对郡县制,秦始皇也没生气,就是不想和他们闹翻。(但是李斯不一样,他知道必须以法治国,推行郡县制,哪怕和儒生闹翻也无所谓。)
像徐福、侯生、卢生这样的方士,虽然“专业”是求仙炼药,但是在那个全民相信鬼神之道的时代,他们也是各地比较有声望的人。秦始皇要稳定地方秩序,这帮人必然用得着。所以我们看他在身边聚集了三四百名方士,难道仅仅为了炼药?这帮人炼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啥都没弄出来,秦始皇不砍几个脑袋?
所以,秦始皇并非完全用这些人求长生不老药,更重要的是稳定他们,利用他们。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弄死了一群方士。为啥呢?因为侯生和卢生逃跑了,还顺道造谣诽谤,污蔑秦始皇,这还能忍?
秦始皇要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要实行郡县制,最初是想采取“怀柔政策”,拉拢一帮有学问的人支持自己。结果,这帮人不识好歹,非要反着来,咋办?弄死呗。
好,回到题目本身,秦始皇就算看过《山海经》,也不是痴迷长生不老。对于他来说,自己的千秋霸业如何稳定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秦始皇并非对“长生不老”深信不疑。
我们认为秦始皇一直追求长身不老,主要就是看到他身边有一群方士,还有个著名的徐福带人去求仙——如果把这件事情放大,自然觉得秦始皇是个疯狂求仙的人。
但实际上,我们结合《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山海经》来看,事情不是这样的。
先说《山海经》。这本奇书作者不详,主流认为并非一人所著,而且是从战国中期开始慢慢的增删修补而成。其中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荒诞不经。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提到了《山海经》,也说这本书过于荒诞,不能作为史料参考。
这证明,《山海经》很有知名度,但是内容难以理解。
那么,传说中为楚人或者巴蜀人所著的《山海经》,一定在秦国也非常有名,秦始皇作为战国时代的终结者,看过的可能性很大。
假如说秦始皇看过《山海经》,他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首先就是对辽阔疆土的向往,毕竟《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丰富,虽然无法和现实一一对照,但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想探究其中的奥秘。
其次,就是《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可能让秦始皇有了求仙的想法。《山海经》的山川大泽中,有无数神奇的物种,比如有一种鸟,吃了它的肉就会不想睡觉(《南山经·基山》);比如有一种土,涂在牛马身上,牛马就不会生病了(《西山经·石脆山》);比如有一种鱼,吃了之后人就能无忧无虑(《北山经·带山》)……
这些神奇的东西,就算不能让人升仙,弄到手也非常有用。
那为什么说秦始皇对“长生不老”兴趣一般呢?
如果你认真看过《山海经》,就会发现其中记载的神仙,主要是在西边。《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记载,简直就是明摆着告诉别人:这里就是神仙居所,来修仙吧!
从数历山的“白珠”开始,高山、女床山、龙首山、鹿台山、鸟危山、小次山……美玉、丹砂、黄金,一堆好东西,而且越来越多。再接着看的话,就到了神话传说中的不周山、昆仑山、玉山、轩辕丘、天山……直接说明了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也就是说,秦始皇如果看过《山海经》,就一定知道《西山经》所描绘的地方,才是求仙的终极目标。而且,就算秦始皇没有看过《山海经》,秦地就在西边,相关的传说也一定听说过。
(徐福东渡)
但是,我们看不到秦始皇派人去寻找昆仑山、轩辕丘,或者寻找西王母的记载。他宁愿让徐福去大海上碰运气,为什么不派人去西方呢?
很简单,秦始皇并没有对找到神仙抱有太大的希望。当时的那些方士们,研究最多的就是炼制“仙药”,但是我们在《秦始皇本纪》中看不到秦始皇吃仙丹的记载。(想想明朝的那帮皇帝们,快把仙丹当饭吃了。)
既不去西边找神仙,又没有吃“仙丹”的记载,你能说他对长生不老深信不疑?
那秦始皇为什么养着这帮方士呢?为什么又让徐福带人去找长生不老药呢?
首先,那个时候人们都信鬼神之说,秦始皇也不例外,找神仙算是“例行公事”,能找到最好,找不到就算了。
其次,秦始皇当时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顺利推行郡县制,不引起天下大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咸阳宫的酒宴上,博士七十人讨论郡县制的问题,秦始皇把这个问题下到朝廷继续讨论,丞相李斯建议全面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
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事件,我们可以肯定,秦始皇本人是坚定的支持推行郡县制的。但是在当时,很多人对这个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要想顺利的全面推进,就必须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才行。
秦始皇自然知道,各国的旧贵族一定不会真心支持的。所以,他想努力争取各地的儒生的支持。
所以,最初秦始皇是很善待儒生的,你看秦始皇三十四年的这次酒宴,一群儒生反对郡县制,秦始皇也没生气,就是不想和他们闹翻。(但是李斯不一样,他知道必须以法治国,推行郡县制,哪怕和儒生闹翻也无所谓。)
像徐福、侯生、卢生这样的方士,虽然“专业”是求仙炼药,但是在那个全民相信鬼神之道的时代,他们也是各地比较有声望的人。秦始皇要稳定地方秩序,这帮人必然用得着。所以我们看他在身边聚集了三四百名方士,难道仅仅为了炼药?这帮人炼了这么多年这么多年啥都没弄出来,秦始皇不砍几个脑袋?
所以,秦始皇并非完全用这些人求长生不老药,更重要的是稳定他们,利用他们。所谓的“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弄死了一群方士。为啥呢?因为侯生和卢生逃跑了,还顺道造谣诽谤,污蔑秦始皇,这还能忍?
秦始皇要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要实行郡县制,最初是想采取“怀柔政策”,拉拢一帮有学问的人支持自己。结果,这帮人不识好歹,非要反着来,咋办?弄死呗。
好,回到题目本身,秦始皇就算看过《山海经》,也不是痴迷长生不老。对于他来说,自己的千秋霸业如何稳定下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