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一下知县的地位。在六部九卿的老爷们看来,知县这个级别的官员多如牛毛,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知县却是自己的大老爷。知县的管辖区并不大,但是在自己的管辖区内,知县属于土皇帝一样的存在。知县负责全县各方面的事务,出现了“灭门府尹,破家知县”的说法。因此,新任知县上任以后,地方上的乡绅们,通常都会设宴接风,并且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与知县相比,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的地位非常尴尬。
由于和知县在一起办公,知县是绝对的一把手,其余二人被称为摇头老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衙门的实权排行中,县丞和主簿甚至还不如知县身边的师爷。 在一个县里,基本上有知县、县丞、主簿、教谕、税关等官员。其中,知县拥有绝对的权力。师爷虽然没有品级,但由于协助知县工作,很多时候被称为四老爷。从实际权力来说,师爷的权力很大。但是还有一个官职不容忽视,那就是巡检。巡检这个官职出现于宋朝,但真正成熟则是出现于明朝。按照明朝的规定,在全县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巡检,一般来说,每个县都有两三名巡检。
每个巡检拥有100多官兵,这是巡检的强悍之处,比县衙的武装力量还强。巡检负责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等工作,类似于民兵连。从品级来说,正七品的知县比正九品的巡检高出很多,但按照朝廷的规定,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 换句话说,巡检不在知县的管辖范围之内。由于是九品官,在朝廷的眼里,属于最低级的官员。无论是吏部还是兵部,都不会理会这样的微末官员。因此,逐步养成了一个惯例。巡检一辈子不可能升官,一直都是九品,但是能够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的亲戚。
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能够世袭,巡检逐步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对于那些乡绅们来说,宁可得罪知县,不愿意得罪巡检。知县都有任期,基本上干几年就调走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几年内老老实实,熬走这一任知县。但是巡检的情况不一样,由于能够世袭,一旦得罪了巡检,自己家族从此很难安宁。 巡检能够世袭,久而久之,形成了地方势力。虽然这种势力非常小,但对于朝廷的统治不利。知县对巡检需要客客气气,因为因为自己有可能需要巡检的帮助。尤其是进入王朝统治后期,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依靠县衙的衙役,根本就挡不住数量众多的农民。
在这样的时候,需要巡检率领部队镇压。当然,如果农民起义的规模太大,巡检什么作用也起不到。虽然巡检仅仅是九品官,但比七品把总的日子还舒服。自己的关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有的巡检甚至拥有自己的生意和店铺。对于巡检尾大不掉的情况,朝廷并非不知情,但已经无暇顾及。这样的情况直到清朝入关以后,最高层才开始改革。 清朝入关以后,发现了巡检的问题。
在清朝的统治局面稳定以后,清朝开始改革巡检制度。当地人不能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需要距离家乡300里,防止出现家族势力。巡检都有任期,和其他的官员一样,由朝廷任命和调动。经过这一轮改革,曾经盘根错节的巡检被连根拔起,沦为了地方上的普通武官。在明清时期,由于县衙的人手有限,根本无法深入各乡各村。因此,知县基本上需要依靠各地的乡绅们维持各地的稳定。在农村地区,如果发生一般的矛盾,根本不需要去县衙,而是找当地的乡绅评理。乡绅们德高望重,而且有一定的家产,为各地百姓评断是非。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首先,我们看一下知县的地位。在六部九卿的老爷们看来,知县这个级别的官员多如牛毛,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知县却是自己的大老爷。知县的管辖区并不大,但是在自己的管辖区内,知县属于土皇帝一样的存在。知县负责全县各方面的事务,出现了“灭门府尹,破家知县”的说法。因此,新任知县上任以后,地方上的乡绅们,通常都会设宴接风,并且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与知县相比,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的地位非常尴尬。
由于和知县在一起办公,知县是绝对的一把手,其余二人被称为摇头老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在衙门的实权排行中,县丞和主簿甚至还不如知县身边的师爷。 在一个县里,基本上有知县、县丞、主簿、教谕、税关等官员。其中,知县拥有绝对的权力。师爷虽然没有品级,但由于协助知县工作,很多时候被称为四老爷。从实际权力来说,师爷的权力很大。但是还有一个官职不容忽视,那就是巡检。巡检这个官职出现于宋朝,但真正成熟则是出现于明朝。按照明朝的规定,在全县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巡检,一般来说,每个县都有两三名巡检。
每个巡检拥有100多官兵,这是巡检的强悍之处,比县衙的武装力量还强。巡检负责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等工作,类似于民兵连。从品级来说,正七品的知县比正九品的巡检高出很多,但按照朝廷的规定,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 换句话说,巡检不在知县的管辖范围之内。由于是九品官,在朝廷的眼里,属于最低级的官员。无论是吏部还是兵部,都不会理会这样的微末官员。因此,逐步养成了一个惯例。巡检一辈子不可能升官,一直都是九品,但是能够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的亲戚。
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能够世袭,巡检逐步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对于那些乡绅们来说,宁可得罪知县,不愿意得罪巡检。知县都有任期,基本上干几年就调走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几年内老老实实,熬走这一任知县。但是巡检的情况不一样,由于能够世袭,一旦得罪了巡检,自己家族从此很难安宁。 巡检能够世袭,久而久之,形成了地方势力。虽然这种势力非常小,但对于朝廷的统治不利。知县对巡检需要客客气气,因为因为自己有可能需要巡检的帮助。尤其是进入王朝统治后期,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依靠县衙的衙役,根本就挡不住数量众多的农民。
在这样的时候,需要巡检率领部队镇压。当然,如果农民起义的规模太大,巡检什么作用也起不到。虽然巡检仅仅是九品官,但比七品把总的日子还舒服。自己的关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有的巡检甚至拥有自己的生意和店铺。对于巡检尾大不掉的情况,朝廷并非不知情,但已经无暇顾及。这样的情况直到清朝入关以后,最高层才开始改革。 清朝入关以后,发现了巡检的问题。
在清朝的统治局面稳定以后,清朝开始改革巡检制度。当地人不能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需要距离家乡300里,防止出现家族势力。巡检都有任期,和其他的官员一样,由朝廷任命和调动。经过这一轮改革,曾经盘根错节的巡检被连根拔起,沦为了地方上的普通武官。在明清时期,由于县衙的人手有限,根本无法深入各乡各村。因此,知县基本上需要依靠各地的乡绅们维持各地的稳定。在农村地区,如果发生一般的矛盾,根本不需要去县衙,而是找当地的乡绅评理。乡绅们德高望重,而且有一定的家产,为各地百姓评断是非。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