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藩王造反最终取得胜利,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是唯一一次,由此可见其中的艰难。朱棣起兵靖难,之所以取得了胜利,除了他自己战略得当之外,与朱允炆的自毁长城和运气同样密不可分,我们分别来说。
朱允炆自毁长城,削藩、平叛失当
朱允炆选择削藩其实并无问题,藩王实权过大的危害的确存在,而朱棣即位之后同样进行了削藩。朱允炆之所以会败,主要还是在削藩策略和应对靖难的策略上出现了问题。
1、太过心急,朝廷人心不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还不足一月的情况下,他便开始了削藩大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名削周王朱橚,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仅仅八个多月后,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废为庶人,更是导致湘王举家自焚。又两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就先后将五位秦王削为庶人,更是导致其中一位举家自焚,这让天下人怎么想?这也是朱棣能够迅速俘获人心的原因之一。
△明初藩王分封图
2、先弱后强,反使朱棣失去牵制。朱允炆在削藩顺序上,选择先弱后强,不仅使得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早年藩王虽然林立,但大家却始终处于相互牵制之中,例如燕王朱棣东北有辽王,北方则有宁王,西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其中只有鲁王朱檀和晋王朱棡已经去世,而其他王爷无疑能对朱棣形成极大牵制。结果,朱允炆反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又将谷王囚禁,再加上将辽王、宁王召还京师,反而彻底使得燕王朱棣失去了牵制。
3、用人不当,接连损兵折将。在平叛过程中,朱允炆先后启用四任统率,第一任统帅耿炳文乃是一员老将,虽说能力普通,但却仍可堪一用,结果在初战小败之后便被撤换。第二任统帅则是李景隆,李景隆虽是名将李文忠之子,但却毫无战阵经验,而且贪生怕死,结果朱允炆在其大败之后仍然重用,结果先后两度大败导致朝廷损兵折将。第三任统帅盛庸本为指挥使,虽然颇有能力但对全局掌控有限,虽多次击败朱棣,却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第四任统率梅殷不过是个驸马,却被朱允炆托付大量军队,结果驻守淮安对朱棣的南下视而不见,结果使得燕军顺利南下攻打南京。其实当时的朝廷虽无大将,但仍有表现出色的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说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误。
以上三点重大失误,使得朱允炆虽然坐拥整个天下,却在接连损兵折将之后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结果导致南京空虚,给了朱棣可趁之机。
朱棣战略得当,运气同样重要
相较于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只有一隅之地的朱棣自起兵起,便始终处于劣势。但在朱允炆战略出现错误的同时,朱棣的战略却无比正确,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取胜的关键。
1、起兵之后,迅速巩固北平周边。朱允炆虽然在削藩时采取了先弱后强的顺序,但他对朱棣并非没有防范,不仅调走了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而且对北平周边的军队布防进行了调整。朱棣依靠八百亲兵起兵之后,并未急于南下,而是迅速率兵扫平了北平周边,在不断壮大兵力的同时,消除了周边的威胁,为应对朝廷平叛赢得了最大的活动空间。同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后方,对于军队士气、军队补给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避免了如流寇一般四处乱窜的局面。
2、避敌主力,以壮大自身为前提。朱棣起兵之后最缺的是什么?自然是足以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因此在面对耿炳文北伐时,朱棣基本采取的都是偷袭、奇袭等战术,从而击败了朝廷大军。而在面对李景隆率领的大军时,朱棣又玩了一招声东击西,奇袭大宁,收编了宁王麾下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八万军队,至此才有了与朝廷正面作战的实力,并在之后两次大败李景隆,导致朝廷遭受重创,此后朱棣开始由被动防御,转为了主动进攻。
3、擒贼擒王,迅速南下夺取南京。为了阻止朱棣南下,朱允炆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不得不抽调京营交给梅殷,令其驻守淮安。朱棣得知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之后,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接选择了率兵南下进攻京师。要知道,这是需要极大魄力的,虽说京城空虚,可朱棣一旦南下受阻,那么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4、运气极佳,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不得不说,虽然朱棣靖难成功一方面源于其自身,但运气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运气使朱棣数次化险为夷,朱棣曾数次陷入危机之中,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例如又如白沟河之战,朱棣本已陷入重围之中,危急关头竟然一阵大风将李景隆的帅旗吹断,最终导致南军陷入混乱之中遭至惨败。另一方面,运气使朱棣取得最终胜利,朱棣南下其实有两点极为关键,一是渡过长江天险,结果由于朝廷水师将领的临阵倒戈,使得朱棣毫无阻碍的渡过了长江,二是攻破南京,虽然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但想要攻破仍有十余万兵力驻守的南京城谈何容易,结果因为驻守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打开城门,使得朱棣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京城。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能够在靖难之役中最终取胜,一方面源于朱允炆自身战略决策的错误,另一方面则源于朱棣战略选择的正确,以及犹如上天庇佑一般的运气。
自古以来,藩王造反最终取得胜利,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是唯一一次,由此可见其中的艰难。朱棣起兵靖难,之所以取得了胜利,除了他自己战略得当之外,与朱允炆的自毁长城和运气同样密不可分,我们分别来说。
朱允炆自毁长城,削藩、平叛失当
朱允炆选择削藩其实并无问题,藩王实权过大的危害的确存在,而朱棣即位之后同样进行了削藩。朱允炆之所以会败,主要还是在削藩策略和应对靖难的策略上出现了问题。
1、太过心急,朝廷人心不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还不足一月的情况下,他便开始了削藩大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名削周王朱橚,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仅仅八个多月后,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废为庶人,更是导致湘王举家自焚。又两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就先后将五位秦王削为庶人,更是导致其中一位举家自焚,这让天下人怎么想?这也是朱棣能够迅速俘获人心的原因之一。
△明初藩王分封图
2、先弱后强,反使朱棣失去牵制。朱允炆在削藩顺序上,选择先弱后强,不仅使得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早年藩王虽然林立,但大家却始终处于相互牵制之中,例如燕王朱棣东北有辽王,北方则有宁王,西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其中只有鲁王朱檀和晋王朱棡已经去世,而其他王爷无疑能对朱棣形成极大牵制。结果,朱允炆反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又将谷王囚禁,再加上将辽王、宁王召还京师,反而彻底使得燕王朱棣失去了牵制。
3、用人不当,接连损兵折将。在平叛过程中,朱允炆先后启用四任统率,第一任统帅耿炳文乃是一员老将,虽说能力普通,但却仍可堪一用,结果在初战小败之后便被撤换。第二任统帅则是李景隆,李景隆虽是名将李文忠之子,但却毫无战阵经验,而且贪生怕死,结果朱允炆在其大败之后仍然重用,结果先后两度大败导致朝廷损兵折将。第三任统帅盛庸本为指挥使,虽然颇有能力但对全局掌控有限,虽多次击败朱棣,却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第四任统率梅殷不过是个驸马,却被朱允炆托付大量军队,结果驻守淮安对朱棣的南下视而不见,结果使得燕军顺利南下攻打南京。其实当时的朝廷虽无大将,但仍有表现出色的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说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误。
以上三点重大失误,使得朱允炆虽然坐拥整个天下,却在接连损兵折将之后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结果导致南京空虚,给了朱棣可趁之机。
朱棣战略得当,运气同样重要
相较于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只有一隅之地的朱棣自起兵起,便始终处于劣势。但在朱允炆战略出现错误的同时,朱棣的战略却无比正确,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取胜的关键。
1、起兵之后,迅速巩固北平周边。朱允炆虽然在削藩时采取了先弱后强的顺序,但他对朱棣并非没有防范,不仅调走了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而且对北平周边的军队布防进行了调整。朱棣依靠八百亲兵起兵之后,并未急于南下,而是迅速率兵扫平了北平周边,在不断壮大兵力的同时,消除了周边的威胁,为应对朝廷平叛赢得了最大的活动空间。同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后方,对于军队士气、军队补给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避免了如流寇一般四处乱窜的局面。
2、避敌主力,以壮大自身为前提。朱棣起兵之后最缺的是什么?自然是足以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因此在面对耿炳文北伐时,朱棣基本采取的都是偷袭、奇袭等战术,从而击败了朝廷大军。而在面对李景隆率领的大军时,朱棣又玩了一招声东击西,奇袭大宁,收编了宁王麾下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八万军队,至此才有了与朝廷正面作战的实力,并在之后两次大败李景隆,导致朝廷遭受重创,此后朱棣开始由被动防御,转为了主动进攻。
3、擒贼擒王,迅速南下夺取南京。为了阻止朱棣南下,朱允炆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不得不抽调京营交给梅殷,令其驻守淮安。朱棣得知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之后,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接选择了率兵南下进攻京师。要知道,这是需要极大魄力的,虽说京城空虚,可朱棣一旦南下受阻,那么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4、运气极佳,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不得不说,虽然朱棣靖难成功一方面源于其自身,但运气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运气使朱棣数次化险为夷,朱棣曾数次陷入危机之中,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例如又如白沟河之战,朱棣本已陷入重围之中,危急关头竟然一阵大风将李景隆的帅旗吹断,最终导致南军陷入混乱之中遭至惨败。另一方面,运气使朱棣取得最终胜利,朱棣南下其实有两点极为关键,一是渡过长江天险,结果由于朝廷水师将领的临阵倒戈,使得朱棣毫无阻碍的渡过了长江,二是攻破南京,虽然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但想要攻破仍有十余万兵力驻守的南京城谈何容易,结果因为驻守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打开城门,使得朱棣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京城。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能够在靖难之役中最终取胜,一方面源于朱允炆自身战略决策的错误,另一方面则源于朱棣战略选择的正确,以及犹如上天庇佑一般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