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却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迅速崛起,那么如果德国只发展经济而不发动战争,德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事实上绝不可能,原因在于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德国的经济发展,而德国的对外侵略扩张,一定程度就是为了挽救国内经济。如果德国不对外扩张,经济将极可能走向崩溃,根本无法顺利发展。
一战后的世界经济繁荣,实际上是一种不平衡的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迅速步入繁荣期,然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仅背负了巨额战争赔款,且根本无力恢复经济。于是,为了保证德国能够负担战争赔款,西方战胜国不得不想方设法的挽救德国经济。
△“道威斯计划”签署现场
1924年4月9日,协约国赔委会专家委员会主席、美国人查尔斯·盖茨·道威斯拟定了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至8月16日的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通过,于同年9月1日开始生效。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通过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提供贷款援助等方式,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从而保证其有偿付赔款的能力。“道威斯计划”执行之后,英美等国开始通过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而这些资金为德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英法等国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同样是美国的债务国,德国虽然需要向英法等国进行赔款,但英法等国同样需要向美国偿还贷款,这使得大量热钱纷纷涌入美国,导致美国的黄金贮藏量从1913年的19.24亿美元上涨到了1924年的44.99亿美元,且占到了当时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
因此,虽然一战后世界经济一度步入繁荣期,但这种经济繁荣实际上是一种不平衡的繁荣。由于早期美国对外大规模贷款和投资,使得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抵消,但这种抵消却是治标不治本,且使得这种不平衡开始迅速加剧。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由于发生在星期四,因而又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股市的暴跌使得美国开始从欧洲大量抽回资金,就此导致这种不平衡的繁荣开始破裂,就此引发了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促使了独裁者的上台
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使得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开始破产,德国为了自保,不得不延期偿还外债,而这又危及到了英法等国银行家,导致资本开始出现短缺。
由于资本的短缺,导致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出口和国内消费都陷入锐减,而没有了市场又导致大量工厂关闭,而货物的缺失又导致货物运输降低,又危害到了船运业和造船业。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全球经济开始陷入大萧条。
经济大萧条造成的另外一个严重影响就是失业人口的增加,由于工厂的大规模倒闭和关停,使得大量工人长期处于失业当中,而这在工业化国家中表现的极为突出,例如到1932年时,美国的失业人口高达1370万,德国则有560万,英国也达到了280万。
大量的失业人口导致各国政治产生剧烈动荡,在这种大背景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变得摇摇欲坠,“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开始出现,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独裁者趁机崛起,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以当时的德国为例,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促使了纳粹主义的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北欧雅利安—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与此同时,希特勒批评其他政党脱离了群众,特别是底层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和青年人群,底层人民由于生活陷入困顿,于是便成为了希特勒的鉴定支持者。与此同时,由于德国中产阶级在经济危机中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相较于底层民众,他们对纳粹主义更是有着一种狂热的追求和拥护。
老牌帝国为自保实行经济封锁,德意日等新兴国家被迫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这次经济危机对西方各国的经济产生了致命打击,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西方国家为了自保,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纷纷推行不兑现的纸币制度,进而导致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的严重滞销,国际市场和投资场所开始成为各国的争夺焦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而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和投资场所,同时为了对抗其他货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纷纷组建货币经济区。
1931年9月,英国联合英联邦各成员国(加拿大除外),以及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组成英镑集团。法国联合布基纳法索、喀麦隆、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尼日尔、新喀里多尼亚及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国组成法郎集团。美国则联合加拿大、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菲律宾、委内瑞拉等国建立了美元集团。
△英联邦成员国
这种基于货币形成的经济区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虽然稳定的市场和投资场所对于稳定本国经济具有良性作用,但无疑使得德意日等新兴国家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些国家由于是新兴经济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说毫无优势,自然无法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竞争。
黄金本位制的崩溃,再加上货币经济区的形成,导致德意日等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避免本国经济崩溃,他们只能选择通过对外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从而通过武力扩张的方式,掠夺稳定的工业原料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从而组建自己的经济区。
△军事工业迅速提振了德国经济
此外,采取对外扩张的方式,还可以促使本国军事工业蓬勃发展,从而将本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以德国为例,希特勒上台前曾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但他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那便是大量的失业人口,如果不能解决失业问题,那么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
由于德国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了最大限度的消灭失业,在已经确定对外扩张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大搞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以及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同时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了失业人口问题。
事实上,希特勒的手段堪称成就非凡,德国在1933年的失业率为20%,1934年为20.5%,此后便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35年便迅速下降到了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而1938年仅为0.95%,而到1939年时德国仅有几万人失业,基本达到了“消灭”失业的地步,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而且真正实现了“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的承诺,而这也是德国民众对其广泛支持的原因。横向比较,德国的失业率不仅低于英国的8.1%,比利时的8.7%,荷兰的9.9%,甚至比已经走出经济危机、失业率仅为1.89%的美国还要低。
然而,这种经济的复苏,却是以不断的对外扩张为前提的,而这种扩张又促使了国内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德意日等国对外扩张的步伐已经很难停下来,而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世界大战已经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德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其实有一定被迫的成分。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德国如果不进行对外扩张,那么经济必将走向崩溃,是否能够重新振兴都是问题,何谈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却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迅速崛起,那么如果德国只发展经济而不发动战争,德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吗?事实上绝不可能,原因在于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德国的经济发展,而德国的对外侵略扩张,一定程度就是为了挽救国内经济。如果德国不对外扩张,经济将极可能走向崩溃,根本无法顺利发展。
一战后的世界经济繁荣,实际上是一种不平衡的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迅速步入繁荣期,然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不仅背负了巨额战争赔款,且根本无力恢复经济。于是,为了保证德国能够负担战争赔款,西方战胜国不得不想方设法的挽救德国经济。
△“道威斯计划”签署现场
1924年4月9日,协约国赔委会专家委员会主席、美国人查尔斯·盖茨·道威斯拟定了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至8月16日的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通过,于同年9月1日开始生效。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通过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提供贷款援助等方式,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从而保证其有偿付赔款的能力。“道威斯计划”执行之后,英美等国开始通过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而这些资金为德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英法等国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同样是美国的债务国,德国虽然需要向英法等国进行赔款,但英法等国同样需要向美国偿还贷款,这使得大量热钱纷纷涌入美国,导致美国的黄金贮藏量从1913年的19.24亿美元上涨到了1924年的44.99亿美元,且占到了当时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
因此,虽然一战后世界经济一度步入繁荣期,但这种经济繁荣实际上是一种不平衡的繁荣。由于早期美国对外大规模贷款和投资,使得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抵消,但这种抵消却是治标不治本,且使得这种不平衡开始迅速加剧。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由于发生在星期四,因而又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股市的暴跌使得美国开始从欧洲大量抽回资金,就此导致这种不平衡的繁荣开始破裂,就此引发了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促使了独裁者的上台
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使得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开始破产,德国为了自保,不得不延期偿还外债,而这又危及到了英法等国银行家,导致资本开始出现短缺。
由于资本的短缺,导致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出口和国内消费都陷入锐减,而没有了市场又导致大量工厂关闭,而货物的缺失又导致货物运输降低,又危害到了船运业和造船业。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全球经济开始陷入大萧条。
经济大萧条造成的另外一个严重影响就是失业人口的增加,由于工厂的大规模倒闭和关停,使得大量工人长期处于失业当中,而这在工业化国家中表现的极为突出,例如到1932年时,美国的失业人口高达1370万,德国则有560万,英国也达到了280万。
大量的失业人口导致各国政治产生剧烈动荡,在这种大背景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变得摇摇欲坠,“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开始出现,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独裁者趁机崛起,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以当时的德国为例,希特勒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促使了纳粹主义的形成。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北欧雅利安—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与此同时,希特勒批评其他政党脱离了群众,特别是底层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和青年人群,底层人民由于生活陷入困顿,于是便成为了希特勒的鉴定支持者。与此同时,由于德国中产阶级在经济危机中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相较于底层民众,他们对纳粹主义更是有着一种狂热的追求和拥护。
老牌帝国为自保实行经济封锁,德意日等新兴国家被迫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这次经济危机对西方各国的经济产生了致命打击,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西方国家为了自保,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纷纷推行不兑现的纸币制度,进而导致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商品的严重滞销,国际市场和投资场所开始成为各国的争夺焦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而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和投资场所,同时为了对抗其他货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纷纷组建货币经济区。
1931年9月,英国联合英联邦各成员国(加拿大除外),以及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组成英镑集团。法国联合布基纳法索、喀麦隆、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尼日尔、新喀里多尼亚及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国组成法郎集团。美国则联合加拿大、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菲律宾、委内瑞拉等国建立了美元集团。
△英联邦成员国
这种基于货币形成的经济区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虽然稳定的市场和投资场所对于稳定本国经济具有良性作用,但无疑使得德意日等新兴国家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些国家由于是新兴经济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说毫无优势,自然无法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竞争。
黄金本位制的崩溃,再加上货币经济区的形成,导致德意日等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避免本国经济崩溃,他们只能选择通过对外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从而通过武力扩张的方式,掠夺稳定的工业原料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从而组建自己的经济区。
△军事工业迅速提振了德国经济
此外,采取对外扩张的方式,还可以促使本国军事工业蓬勃发展,从而将本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以德国为例,希特勒上台前曾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但他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那便是大量的失业人口,如果不能解决失业问题,那么是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
由于德国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了最大限度的消灭失业,在已经确定对外扩张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大搞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以及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同时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了失业人口问题。
事实上,希特勒的手段堪称成就非凡,德国在1933年的失业率为20%,1934年为20.5%,此后便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35年便迅速下降到了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而1938年仅为0.95%,而到1939年时德国仅有几万人失业,基本达到了“消灭”失业的地步,甚至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而且真正实现了“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的承诺,而这也是德国民众对其广泛支持的原因。横向比较,德国的失业率不仅低于英国的8.1%,比利时的8.7%,荷兰的9.9%,甚至比已经走出经济危机、失业率仅为1.89%的美国还要低。
然而,这种经济的复苏,却是以不断的对外扩张为前提的,而这种扩张又促使了国内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德意日等国对外扩张的步伐已经很难停下来,而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世界大战已经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德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其实有一定被迫的成分。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德国如果不进行对外扩张,那么经济必将走向崩溃,是否能够重新振兴都是问题,何谈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