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ukong.com/answer/6820366290050351371/
要想了解清朝的恩贡是个什么职位,就要谈到清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准确点说,恩贡不是职位,它是一种身份,一种在国子监求学的身份。
在清朝一个人想做官,通常走科举这条路,此外还有别的途径,一是举荐,清朝只要到了督抚一级的官员,每年都有资格向朝廷举荐一些人才,偶尔也搞举荐孝廉方正、开设博学鸿儒的活动,通过官员的举荐入仕;二是捐纳,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雍正时期的名臣李卫,当年就是花钱买了个员外郎,入朝为官的;三就是入国子监。
国子监最高长官,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图为王懿荣,晚清国子监祭酒,他是中国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国子监是清朝的最高学府,官办的,里面的学生一般学1-3年不等,毕业时大致几种流向,一是考科举,虽然有几种入仕方法,但只有科举中榜才是根正苗红的,在官场才能走得更远,二是通过国子监举办的类似科举的考试,通过者可授地方教谕、县丞、训导、主薄、州判等官职,算是进入官场了,三是获得国子监的毕业证,身份上高于一般平民,可回家乡当个教书先生,再就是成绩不合格扫地出门的,哪来回哪去。
图为光绪28年,也就是1902的的一张恩贡证书。
所以国子监也是除科举外,众多学子一大出路,明朝的国子监分南北,有上万名学子,规模庞大,清朝时废除了南国子监,只保留北京国子监,每期学子也有数百人,而入国子监的学子基本靠全国各地的推荐,分为监生和贡生,开篇所提的恩贡,就属于贡生一种。监生可以理解为满汉官员的后代或者推荐之人,只要三品以上就可荫1子入学,或者退休了、病死了,朝廷为了补偿,给推荐的权利,也可以获得监生名额。
图为乾隆时期,地方官赐的一块“恩贡匾”。
最后讲贡生,贡生是有定额的,各地的州县学府,每岁可推荐1-3名优异的学子入国子监,称为岁贡,当地学政老爷迁任时,可向朝廷报当地优异的学子,称为拔贡,科举时有些优异的秀才没中举人,但成绩不错的,也可推荐,称为副贡,而恩贡,就是国家有大喜事了,比如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国家庆典之类的,恩典各地学子,额外增加入国子监的名额,称为恩贡,能选到国子监读书的,比较罕见,可能一个县只有1个名额,虽然没有中科举含金量高,但在当地也是种荣誉。
要想了解清朝的恩贡是个什么职位,就要谈到清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准确点说,恩贡不是职位,它是一种身份,一种在国子监求学的身份。
在清朝一个人想做官,通常走科举这条路,此外还有别的途径,一是举荐,清朝只要到了督抚一级的官员,每年都有资格向朝廷举荐一些人才,偶尔也搞举荐孝廉方正、开设博学鸿儒的活动,通过官员的举荐入仕;二是捐纳,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雍正时期的名臣李卫,当年就是花钱买了个员外郎,入朝为官的;三就是入国子监。
国子监最高长官,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图为王懿荣,晚清国子监祭酒,他是中国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国子监是清朝的最高学府,官办的,里面的学生一般学1-3年不等,毕业时大致几种流向,一是考科举,虽然有几种入仕方法,但只有科举中榜才是根正苗红的,在官场才能走得更远,二是通过国子监举办的类似科举的考试,通过者可授地方教谕、县丞、训导、主薄、州判等官职,算是进入官场了,三是获得国子监的毕业证,身份上高于一般平民,可回家乡当个教书先生,再就是成绩不合格扫地出门的,哪来回哪去。
图为光绪28年,也就是1902的的一张恩贡证书。
所以国子监也是除科举外,众多学子一大出路,明朝的国子监分南北,有上万名学子,规模庞大,清朝时废除了南国子监,只保留北京国子监,每期学子也有数百人,而入国子监的学子基本靠全国各地的推荐,分为监生和贡生,开篇所提的恩贡,就属于贡生一种。监生可以理解为满汉官员的后代或者推荐之人,只要三品以上就可荫1子入学,或者退休了、病死了,朝廷为了补偿,给推荐的权利,也可以获得监生名额。
图为乾隆时期,地方官赐的一块“恩贡匾”。
最后讲贡生,贡生是有定额的,各地的州县学府,每岁可推荐1-3名优异的学子入国子监,称为岁贡,当地学政老爷迁任时,可向朝廷报当地优异的学子,称为拔贡,科举时有些优异的秀才没中举人,但成绩不错的,也可推荐,称为副贡,而恩贡,就是国家有大喜事了,比如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国家庆典之类的,恩典各地学子,额外增加入国子监的名额,称为恩贡,能选到国子监读书的,比较罕见,可能一个县只有1个名额,虽然没有中科举含金量高,但在当地也是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