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
一、为了陈圆圆才降清?
明亡清兴的风云岁月里,一桩叫不少人狠踩痛骂的典故,正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历经自明亡以来,各类文人们前仆后继的加工,这桩典故大体是这样的: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尽。坐镇宁远的“平西伯”吴三桂,凭着手握数万精兵的强大实力,立刻成了关外清廷与关内农民军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可就在吴三桂下定决心,准备投奔农民军时,他身在京城的爱妾陈圆圆,却被农民军将领刘宗敏霸占。这下吴三桂暴跳如雷,跺脚就投了清军,然后毫无压力当带路党,帮着清军一路横扫南北,杀得江山易主,清朝开国,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骂名。
▲《江山风雨情》剧照
因此,自清代以来,好些后人说起这事,都连呼红颜祸水:可怜大明天下,大好河山,就为了个叫陈圆圆的女人,白白便宜了清朝。但问题是,这事真能怪陈圆圆?
换句话说,吴三桂真的是本想投降李自成,后来因为爱妾陈圆圆才降清的?虽说明末以来的野史戏曲里,为此加工出了一票爱恨情仇故事。但倘若要吴三桂自己说,他恐怕会悲愤一句:谁要投降李自成!
这事,当时招降吴三桂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帝的报告里,都给吴三桂“正名”了一下:“李自成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三桂,三桂不从”。李自成是招降过吴三桂,但吴三桂根本没答应!
如果说多尔衮的说法,还是有给吴三桂“遮羞”之嫌,那么为抗清血战到底的南明学者夏允彝,也在《幸存录》里,做了类似的记载:“闯寇(李自成)所以诱其甚至,三桂终不从”。
以这些当时的史料记载说,所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是个伪命题:当时的吴三桂,铁了心就要投降清军。有没有陈圆圆这个人,都影响不了这个决定。前半辈子跟清军打了多少场仗,结了无数血仇的吴三桂,为什么会铁了心降清?就得看看当时形势。
二、降清,吴三桂早就动心要是乍一看去,吴三桂与农民军并无仇怨,与清军却是仇深似海。该倒向哪边,做决定似乎不难。但只要先看看明末的历史背景,就知没这么简单。
明亡前夜的崇祯年间,由于明王朝积重难返,外加崇祯皇帝的各种瞎指挥,明朝的军队状况,早就变成了“老实人倒霉”。夺情赴国难的卢象升,先被崇祯帝坑死在巨鹿,英雄遗骨更被扣四十多天不上报。多次血战李自成的孙传庭,先因触怒崇祯下狱,最后悲情殉难于潼关,猜忌的崇祯帝,却连个谥号都不给。
相反收农民军贿赂放行的王朴,多次战场跑路的左良玉,却是轻松甩锅后高官厚禄。明朝带兵的将领们,一心一意忠勇护国的,基本是流血又流泪,其他的人,基本都有些自己的小算盘。
那吴三桂又是哪类呢?他早年镇守辽东时的战功,明末时就常被大书特书。但悲壮的松锦之战,却早验出了他的成色:当明军面临断粮困境,主帅洪承畴决定拼死一战时,却是吴三桂慷慨表完决心后,当夜就带着人马撒腿跑路。闹得十三万明军“各帅奔驰,马步自相蹂践”,分分钟全线崩溃。比起以劣势兵力勇撼清军皇太极大账的忠勇良将曹变蛟,善打小算盘的吴三桂,显然不是一路人。
而在这个历史关头,吴三桂也有很多算盘可打,他所在的辽东军阀,本就是利益盘根错节的集团。他的亲舅舅,明朝名将祖大寿,虽说是松锦之战后才正式降清,但祖大寿的老部下张存仁,大凌河之战时就叛变降清。
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在崇祯十五年(1642)就做到了清军汉军正黄旗副都统,等于人家身在明朝,却早在清军那边铺好了路。待到祖大寿降清后,果然也得到重用。然后又在清太宗皇太极授意下,早早朝着“实在亲戚”吴三桂招手。
以《清实录》记载,早在松锦之战结束后,清太宗皇太极就想尽办法,大力招降吴三桂。不止是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出面劝,另外还有吴三桂的兄长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等于是“七大姑八大姨”劝上阵,组团写信轮流劝。皇太极本人也亲笔写信,苦口婆心动员吴三桂叛变,“攻势”十分强大。
只看上面这一串“亲戚”名单就知道,吴三桂在清军这边的底子,也已经非常牢靠。而在收到这一连串劝降信后,吴三桂的态度一直沉默,直到沉默到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也就是距离崇祯帝上吊还有半年时,他终于给清太宗皇太极写了回信。以《清实录》的记载,吴三桂这封信的内容已不可考,但收到信的皇太极与祖大寿,都是非常高兴。兴高采烈的皇太极,还在回信里写下这几句话: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尔。
只看这几句话就可知,降清这件事,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有所动心了。
▲《长河东流》剧照
三、可以跟吴三桂比可耻的人
本就在清军那边有根基,又是个善于打算盘的人,且早早就动了心。这样的情
况,也就不难理解,北京沦陷时,已行进到河北玉田,面临清军与农民军两面夹击的吴三桂,为什么做出降清的决定。在那个历史时刻,他所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甚至扩大实力。然后,就有了吴三桂投降清军,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的一幕,再然后,就是吴三桂毫无压力的做起开路先锋,马刀直指大江南北,以叛徒的身份,为清王朝打下江山。然后又在晚年再度扯旗造反,闹出三藩之乱后被镇压,结束了反复无常的可耻一生。
只看他明末时的降清决定,只能说,是当时晚明军队,上下离心离德的缩影。那样末世的明朝,出这样的人物不奇怪。这个锅,不该陈圆圆背。
而且,也就是在吴三桂降清前后,同时代南明文臣们的表现,也是同样的不堪。就在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的消息传到南明都城南京时,南明君臣的反应很愤怒?相反却兴高采烈,还给吴三桂这个“大清平西王”遥封了个蓟国公——人家要拿刀来砍你了,你还给人问好?
因为此时的南明小朝廷,面对北方山河变色的危局,上下竟全然无感。一群在崇祯帝健在时,常高呼要和清军决一死战的“精英”们,这时却各个高呼要和清军议和,满以为再不济,南明也能像南宋那样,守个东南半壁残山剩水。还真向北京派出议和使团,打算“划江而治”。使团官员陈洪范更是临阵叛变,跑去找多尔衮卖身投靠,把南明虚实和盘托出。待到清军大举南下后,钱谦益等昔日“南明士林魁首”们,连滚带爬跑去投靠,场面十分可笑。
大明的朝堂上下,从北京到南京,竟都是这样一群人,或虚伪无气节,或见识昏聩可笑。明朝军队风气的败坏,吴三桂们啪啪的小算盘,岂不就是越闹越欢,直到把大好河山,彻底闹亡。
“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找一位女子顶锅,倘若真心反思明朝兴亡,这句话,还是不要讲。
参考资料:《甲申传信录》、《明季北略》、《明史》、《清实录》
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
一、为了陈圆圆才降清?
明亡清兴的风云岁月里,一桩叫不少人狠踩痛骂的典故,正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历经自明亡以来,各类文人们前仆后继的加工,这桩典故大体是这样的: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尽。坐镇宁远的“平西伯”吴三桂,凭着手握数万精兵的强大实力,立刻成了关外清廷与关内农民军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可就在吴三桂下定决心,准备投奔农民军时,他身在京城的爱妾陈圆圆,却被农民军将领刘宗敏霸占。这下吴三桂暴跳如雷,跺脚就投了清军,然后毫无压力当带路党,帮着清军一路横扫南北,杀得江山易主,清朝开国,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骂名。
▲《江山风雨情》剧照
因此,自清代以来,好些后人说起这事,都连呼红颜祸水:可怜大明天下,大好河山,就为了个叫陈圆圆的女人,白白便宜了清朝。但问题是,这事真能怪陈圆圆?
换句话说,吴三桂真的是本想投降李自成,后来因为爱妾陈圆圆才降清的?虽说明末以来的野史戏曲里,为此加工出了一票爱恨情仇故事。但倘若要吴三桂自己说,他恐怕会悲愤一句:谁要投降李自成!
这事,当时招降吴三桂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帝的报告里,都给吴三桂“正名”了一下:“李自成与三月二十二日僭称帝,遣人招降三桂,三桂不从”。李自成是招降过吴三桂,但吴三桂根本没答应!
如果说多尔衮的说法,还是有给吴三桂“遮羞”之嫌,那么为抗清血战到底的南明学者夏允彝,也在《幸存录》里,做了类似的记载:“闯寇(李自成)所以诱其甚至,三桂终不从”。
以这些当时的史料记载说,所谓“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是个伪命题:当时的吴三桂,铁了心就要投降清军。有没有陈圆圆这个人,都影响不了这个决定。前半辈子跟清军打了多少场仗,结了无数血仇的吴三桂,为什么会铁了心降清?就得看看当时形势。
二、降清,吴三桂早就动心要是乍一看去,吴三桂与农民军并无仇怨,与清军却是仇深似海。该倒向哪边,做决定似乎不难。但只要先看看明末的历史背景,就知没这么简单。
明亡前夜的崇祯年间,由于明王朝积重难返,外加崇祯皇帝的各种瞎指挥,明朝的军队状况,早就变成了“老实人倒霉”。夺情赴国难的卢象升,先被崇祯帝坑死在巨鹿,英雄遗骨更被扣四十多天不上报。多次血战李自成的孙传庭,先因触怒崇祯下狱,最后悲情殉难于潼关,猜忌的崇祯帝,却连个谥号都不给。
相反收农民军贿赂放行的王朴,多次战场跑路的左良玉,却是轻松甩锅后高官厚禄。明朝带兵的将领们,一心一意忠勇护国的,基本是流血又流泪,其他的人,基本都有些自己的小算盘。
那吴三桂又是哪类呢?他早年镇守辽东时的战功,明末时就常被大书特书。但悲壮的松锦之战,却早验出了他的成色:当明军面临断粮困境,主帅洪承畴决定拼死一战时,却是吴三桂慷慨表完决心后,当夜就带着人马撒腿跑路。闹得十三万明军“各帅奔驰,马步自相蹂践”,分分钟全线崩溃。比起以劣势兵力勇撼清军皇太极大账的忠勇良将曹变蛟,善打小算盘的吴三桂,显然不是一路人。
而在这个历史关头,吴三桂也有很多算盘可打,他所在的辽东军阀,本就是利益盘根错节的集团。他的亲舅舅,明朝名将祖大寿,虽说是松锦之战后才正式降清,但祖大寿的老部下张存仁,大凌河之战时就叛变降清。
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在崇祯十五年(1642)就做到了清军汉军正黄旗副都统,等于人家身在明朝,却早在清军那边铺好了路。待到祖大寿降清后,果然也得到重用。然后又在清太宗皇太极授意下,早早朝着“实在亲戚”吴三桂招手。
以《清实录》记载,早在松锦之战结束后,清太宗皇太极就想尽办法,大力招降吴三桂。不止是吴三桂的亲舅舅祖大寿出面劝,另外还有吴三桂的兄长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等于是“七大姑八大姨”劝上阵,组团写信轮流劝。皇太极本人也亲笔写信,苦口婆心动员吴三桂叛变,“攻势”十分强大。
只看上面这一串“亲戚”名单就知道,吴三桂在清军这边的底子,也已经非常牢靠。而在收到这一连串劝降信后,吴三桂的态度一直沉默,直到沉默到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也就是距离崇祯帝上吊还有半年时,他终于给清太宗皇太极写了回信。以《清实录》的记载,吴三桂这封信的内容已不可考,但收到信的皇太极与祖大寿,都是非常高兴。兴高采烈的皇太极,还在回信里写下这几句话: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尔。
只看这几句话就可知,降清这件事,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是有所动心了。
▲《长河东流》剧照
三、可以跟吴三桂比可耻的人
本就在清军那边有根基,又是个善于打算盘的人,且早早就动了心。这样的情
况,也就不难理解,北京沦陷时,已行进到河北玉田,面临清军与农民军两面夹击的吴三桂,为什么做出降清的决定。在那个历史时刻,他所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甚至扩大实力。然后,就有了吴三桂投降清军,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的一幕,再然后,就是吴三桂毫无压力的做起开路先锋,马刀直指大江南北,以叛徒的身份,为清王朝打下江山。然后又在晚年再度扯旗造反,闹出三藩之乱后被镇压,结束了反复无常的可耻一生。
只看他明末时的降清决定,只能说,是当时晚明军队,上下离心离德的缩影。那样末世的明朝,出这样的人物不奇怪。这个锅,不该陈圆圆背。
而且,也就是在吴三桂降清前后,同时代南明文臣们的表现,也是同样的不堪。就在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手击败李自成的消息传到南明都城南京时,南明君臣的反应很愤怒?相反却兴高采烈,还给吴三桂这个“大清平西王”遥封了个蓟国公——人家要拿刀来砍你了,你还给人问好?
因为此时的南明小朝廷,面对北方山河变色的危局,上下竟全然无感。一群在崇祯帝健在时,常高呼要和清军决一死战的“精英”们,这时却各个高呼要和清军议和,满以为再不济,南明也能像南宋那样,守个东南半壁残山剩水。还真向北京派出议和使团,打算“划江而治”。使团官员陈洪范更是临阵叛变,跑去找多尔衮卖身投靠,把南明虚实和盘托出。待到清军大举南下后,钱谦益等昔日“南明士林魁首”们,连滚带爬跑去投靠,场面十分可笑。
大明的朝堂上下,从北京到南京,竟都是这样一群人,或虚伪无气节,或见识昏聩可笑。明朝军队风气的败坏,吴三桂们啪啪的小算盘,岂不就是越闹越欢,直到把大好河山,彻底闹亡。
“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找一位女子顶锅,倘若真心反思明朝兴亡,这句话,还是不要讲。
参考资料:《甲申传信录》、《明季北略》、《明史》、《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