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戚大将军的生平,只用他的一句遗言就可以概括了:“余生平三十余年,凡大小水陆百余战,未尝一败。”但是为什么他就被弃用了呢?原因很简单,他的靠山倒了。
《明史-戚继光传》记载了戚继光的谢幕经历:“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就有言官说戚继光不适合在北边驻防(此时他正在担任蓟门总兵),内阁首辅张四维立刻就把戚继光扔到广东去了。此时的戚继光在北方的兵制改革正搞得有声有色,这样的调动是很伤他心的。
可是他也没办法,只能怏怏不乐地去了广东,一年以后就称病请求退休。结果不省事的言官们又上书弹劾他,张四维干脆就让戚继光回家歇着了。三年后,有人重新推荐戚继光,结果反而被罚俸。不久以后,戚继光郁郁而终。
这个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特别简单,就因为两个人——张居正和张四维。
张居正是戚继光的后台,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张四维和张居正是死对头,至少他表现出来的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很多人也知道。所以,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就不难理解了:有御史要迎合张四维搞臭张居正的政治需求,捎带手也就把张居正的同盟戚继光给弹劾了;张四维也觉得张居正的朋友就必须打倒,所以也收拾戚继光。至于什么兵制改革,什么良将难得,那关他们什么事?这种对人不对事的风格,不正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
只是当几十年后,明军惨败在萨尔浒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后悔,如果当年继续戚继光的改革的话,国家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有关戚大将军的生平,只用他的一句遗言就可以概括了:“余生平三十余年,凡大小水陆百余战,未尝一败。”但是为什么他就被弃用了呢?原因很简单,他的靠山倒了。
《明史-戚继光传》记载了戚继光的谢幕经历:“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就有言官说戚继光不适合在北边驻防(此时他正在担任蓟门总兵),内阁首辅张四维立刻就把戚继光扔到广东去了。此时的戚继光在北方的兵制改革正搞得有声有色,这样的调动是很伤他心的。
可是他也没办法,只能怏怏不乐地去了广东,一年以后就称病请求退休。结果不省事的言官们又上书弹劾他,张四维干脆就让戚继光回家歇着了。三年后,有人重新推荐戚继光,结果反而被罚俸。不久以后,戚继光郁郁而终。
这个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特别简单,就因为两个人——张居正和张四维。
张居正是戚继光的后台,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张四维和张居正是死对头,至少他表现出来的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很多人也知道。所以,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就不难理解了:
有御史要迎合张四维搞臭张居正的政治需求,捎带手也就把张居正的同盟戚继光给弹劾了;张四维也觉得张居正的朋友就必须打倒,所以也收拾戚继光。至于什么兵制改革,什么良将难得,那关他们什么事?这种对人不对事的风格,不正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
只是当几十年后,明军惨败在萨尔浒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后悔,如果当年继续戚继光的改革的话,国家会是什么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