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不能用夜战近战的办法吗?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6633801394618628/

1条回答
十七楼的安素 关注
2019-05-30 10:20:05

八里桥之战被吹的太夸张了,僧格林沁的很多安排也是迫于无奈。

(僧格林沁)

张家湾和英法联军“一触即溃”,僧格林沁完全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实力并没有想象中强大。于是,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一带。

退守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迫于无奈,只能等着别人来决战。为什么不退到京郊?为什么不退到京城凭借坚固的城墙防守?很简单,僧格林沁要保住自己的脑袋。

如果他连拼都不拼一下,就让英法联军打到了京城,那清廷一定会秋后算账的。所以,僧格林沁最重要的不是打败英法联军(他心里没底),最重要的是摆明一个立场:我要保护京城,我要保护皇上……

所以,僧格林沁不能再后退,也不能主动出击(万一被人灭了,那就是轻敌冒进的罪,一样脑袋不保)。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正面硬抗,这样不管战胜战败,都能证明自己“尽忠职守”。

为什么不夜战呢?夜战这一套,清军本身也不擅长。而僧格林沁的所倚重的,是他手里的一万蒙古骑兵——骑兵怎么玩夜战?

还是上面的原因,对于迫于形势必须防守的僧格林沁来说,任何主动出击都有极大的风险,他不敢。

另外,我们习惯了看到对僧格林沁和蒙古骑兵的赞叹,认为他们浴血拼杀,非常悲壮。


但是,这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僧格林沁打不过英法联军,也不想拼命。

僧格林沁手底下的兵到底什么水平,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先说炮兵,当时清军作为防守方,早就在八里桥布置了80门重炮。但是,炮手缺乏训练,连最基本的瞄准都有问题。为了加大射程,增加威力,于是清军炮兵调了最大射击尺度,最大装药量,一顿乱打。

结果呢,“所有的炮弹都只是从我们的头顶上飞过”,英法联军这么说的。80门重炮如果一开始就能砸在英法联军的阵地上,骑兵完全可以上去收脑袋了。

但是,炮兵指望不上了。

那骑兵呢?八旗骑兵养尊处优,战斗力弱,那蒙古骑兵是僧格林沁的王牌,应该骁勇善战吧。

还真不是,那时候的蒙古已经在大清的统治下稳定下来,各旗各盟之间基本没有了大的冲突,平时不用打仗,也就是用威力不大的弓箭打打猎而已。再加上缺乏军事训练,虽然比八旗骑兵强一点,但实际作战真不行。

具体到八里桥作战的时候,蒙古骑兵冲到英法联军的阵列边绕行射箭,虽然机动性不错,但是射出去的箭威力很小,也没什么准头,四处乱飘。英法联军的炮兵一炸,蒙古骑兵就乱了阵脚,只能溃败了。


那步兵呢?僧格林沁手里还有几万步兵呢!

僧格林沁自己很清楚,这些步兵更是中看不中用。实际上,八里桥的清军步兵,很大一部分都是“乡勇”,也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老百姓,训练不足。

而且,僧格林沁的部队也没有拼杀至最后一人。

根据战后的统计,法军死亡3人,伤17人,英军死亡2人,伤29人。

清军的步骑兵加起来投入了大约3万人,蒙古骑兵确实奋勇拼杀了,确实损失严重,但并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惨烈。

实际上,我们为僧格林沁想一想,八里桥之战他不想拼命。

在八里桥必须像模像样的和英法联军拼一场,是为了以后向朝廷有个交代。但是清军的能力他自己知道,不要命的把所有人都压上去,也许能打赢,不过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尤其是他手下的蒙古骑兵,那是他的资本,不能拼光了。

所以大家看,后来剿灭捻军的时候,清廷还要靠僧格林沁,因为他手里有蒙古骑兵。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很无奈。他确实是忠心的,确实是勇敢的,也确实想打胜仗。但是自己的队伍不行啊,也不能完全拼光了,无奈啊……

登录 后发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