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谋杀了大清朝,慈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简堂
2016-06-22 16:38:18

提到清朝的灭亡,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当时,清末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险恶的外部与内部环境,按李鸿章的话来说,是三千余年来一大变局。

外面有列强环伺。托马可波罗的福,全世界都知道大清国钱多人傻,速来。结果英国人来了,法国人来。法国人来了,美国人来。美国人来了沙俄来,后面连我们一向瞧不起的日本人也来了。大家组着团把中国的园子给烧了,宝贝给抢了,地盘给夺了。可谓是防不胜防。

谁谋杀了大清朝,慈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外面逼得越紧,里面就闹得越凶。从白莲教到太平天国,一直到同盟会搞革命。反正清末这几十年,就没有一天太平过。面对这样的乱世,满清政府还不思进取,腐败无能,你不亡谁灭亡?

这大概就是大家对清朝灭亡的第一认识,这个认识大部分是准确的,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后半部分。外有强敌不假,内有动乱不假。但清朝的灭亡恐怕不能简单归于外部的影响。

在史学界,一般认为满清灭亡有三大主因,列强侵略,革命造反,内部改革。但这三个那个才是最终杀死大清国的罪寇祸首呢?

我们先来看看列强侵略,最先欺负咱大清国而且意义深远的大概就是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了。

鸦片战争打输后,中国签了《南京条约》,赔了银子,割了地,口岸也开放了。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诉求,就会发现,人家根本不是来灭大清国的。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商业意味大于政治意味的战争。这一场战争最初的起源就是贸易争端。

谁谋杀了大清朝,慈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一开始是外国人到中国来做生意,中国人那时候自我感觉良好,老端着不理他们。清政府搞封关闭国那一套,总以为我们天朝上国,什么东西都没有,那用得着洋货?另一方面,中国的东西在国际市场上特别热销。茶叶,瓷器,丝绸等跟奢侈品一样的在西方销售。打个比方,茶叶就像可口可乐,瓷器就像瑞士手表,丝绸就像今天的LV。西方人累死累死从其它殖民地搞点胡椒、白糖什么的到中国卖,最后还要搭上一大笔白银,才能弄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长此以往,全世界的殖民者都像在给中国打工。最后没招了,西方资本家开始往中国卖鸦片。

鸦片这种东西生产成本低廉,价格昂贵,利润极高。而且不怕你不买,只怕你不尝。鸦片一进入中国,马上就逆转了贸易逆差,外国人以前是大把大把往中国砸银子,现在是大把大把的往家运白银。可这么一来,清朝就受不了。清朝是银本位的,银子就是清朝的支付宝。你把银子运走了,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啊?再者,鸦片这种东西祸害身体,八旗兵个个抽上了大烟,以后怎么以少数满人统治绝大多数的汉民?最后,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去禁烟,天朝上国跟日不落帝国英国正式发起冲突,双方你来我往就打了这么一仗。

这一仗说起来意义重大,对清朝是奇耻大辱,性质定得震耳发聩。中国自此就成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就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可真实情况呢,这场战争象征意义是很大,但实质满清国并没受什么重伤。就是走在半道上被绊了一脚。满清政府也没怎么当回事,反而是担心从今后开始,英国人要跟咱们大清国要平起平做的。咱不能以四十五度角从上往下俯视这些洋鬼了。

而且,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前大家就住在中国村里,村里有村长,有地主,没地的租地主的地种,每年交皇粮,交地租,大家活得挺好。现在发现不一样了,洋人有洋枪洋炮洋船,我们中国也有比不上外国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其实是给满清政府提了一个醒,如果满清政府应对得当,不但不会灭亡,反而可能会因此得到一个转身的机会。

谁谋杀了大清朝,慈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一二次鸦片战争一打完,吃了败仗,大清朝搞起了洋务运动。一直到甲午战争发生前的四十年,清朝政府其实一直是往上走的趋势,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十分杰出的人才,比如号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人,社会经济也搞得很红火。

当然,倒霉的是碰上了同样在崛起,但从政治经济上都已经脱胎换骨的日本人。甲午一战,双方互赌国运。国力占优势的大清国败给了日本。甲午战争一败,国人失望到顶点,可谓是举国震惊。以前咱们输给英国法国那还算了,人家洋枪洋炮,是老牌的强盗国。咱们被打了闷棍,技不如人没关系,毕竟英法这些西方国家正在横扫全球,谁没被他们揍过啊。但日本不同了。日本在唐朝那会,就是中国一小学生。什么都跟着中国学。到了明朝末年,咱也没输过给日本。万历年间,日本的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就是被明军打回去的。现在中国竟然输给了日本。咱们亚州是落后,但大清国还是落后生堆里的霸主,现在连这个地步也保不住了。

而且在所有的列强当中,只有日本是有吞并中国之野心的,其他国家,最凶的是沙俄,想的也是从清国割点北方的土地,唯有日本,想蛇吞象,干掉满清政府,吃掉中国。但实质上,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满清政府不动弹,让日本吞,日本也吞不下,因为列强都在那里看着,不可能让日本一个人把中国吞了,成为亚州巨无霸。

谁谋杀了大清朝,慈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民族主义的激愤情绪达到了顶点,最后大家把气撒在所有外国人身上,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结果引得八国联军杀进北京城。慈禧老佛爷都急得差点跳井自杀,当然,最后,她没跳,把光绪最喜欢的珍妃推到井里弄死了,然后跑到了西安。可就是这样,大清国其实也没有灭亡。因为列强最终的目的不是要亡大清国,事实上,他们还挺支持大清国,大清国被太平天国打得焦头烂耳时,各国还纷纷支援大清国。究其原因,这些列强到中国来,就是为发财来了。而发财最好最省事的途径就是扶持一个傀儡政府权,举天之下,上那找大清国这么配合的政府啊。

最后,慈僖赔了钱,又回到了北京城。这场动乱是清朝灭亡之前最后一起大的侵略事件了。后面十余年,清朝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

慈僖也不是大傻娘们,知道洋人不好惹,干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 ”当然,这只是场面话,实际上,满清还是搞了一些小动作,开始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争取生存空间,比如利用英美来对付俄日。这也是传统的远交近攻啊,英美再坏,毕竟离中国远,对中国领土诉求没有日俄这么强烈。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些列强把满清政府搞得狼狈不堪,大清国从天国上朝变为一盘红烧肉。但大清国并没有就此玩完。

说完列强, 我们再看内乱。

谁谋杀了大清朝,慈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内乱是不是导致清朝政府灭亡的根本原因呢?

从白莲教,太平天国来看,它几乎是,这两个事件把大清国算是搞残了,但残是残,毕竟还没死。除此之外,普遍大家认为大清国亡于辛亥革命。

从表面上看,这没什么问题,毕竟武昌一枪响,全国响应,没过一年,清政府就宣布下台了。但实质上,辛亥革命的成功其实是一个偶然事件。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取决了革命本身。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其他原因,单纯的革命并不能真正推翻清政府。

这个不是我个人说的,这是孙中山先生本人说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说了一句话。

“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言下之意,不好意思啊,薄仪同学,本来这江山是你的,那知道我们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孙中山说这个话是有根据的,孙中山也不是一天两天搞革命了。在武昌起义前就组织了十次起义,但每次都失败。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实力不济。

孙中山自己就说过:“余持革命主义,能相喻者,不过亲友数人而已。士大夫方醉心功名利禄,唯所称下流社会,反有三合会之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虽时代湮远,几于数典忘祖,然苟与之言,犹较缙绅为易入,故余先从联络会党入手。”

他跟上流社会,社会精英谈革命,根本没人理他,大家都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朝廷有问题,可以让朝廷改。干嘛打打杀杀的。谁听他的呢?也就是数典忘祖的下流社会中的一些人,比如三合会会员们。孙中山美其名曰会党。

这些人胆子大,天生反骨,按现在的话说,属于非法门道会,天然的反政府组织,孙中山跟他们有共同语言。一聊就聊到了一起。 孙中山本人就是天地会海外分支洪门的堂口大哥,人称“洪棍”,纯粹的社会大哥。

这些人你说搞个街头斗殴没问题,你说要推翻一个政府,其实孙中山自己也不敢相信。

当然,可能要问,明知不行,为什么孙中山还要起义呢?

这其实就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了。伟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谁谋杀了大清朝,慈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除了人员上的缺陷外,孙中山还缺钱,当时国内的有钱人基本上不太支持孙中山,最支持孙中山是一些海外华侨,国内的有钱人怕国内乱,海外华侨不怕,海外华侨只怕中国不强,让他们在外面挺不直腰,抬不起头。所以孙中山当时流亡国外,跟外侨洪门兄弟开会,一开口,就是兄弟,你这次能不能捐点钱,我们去买点枪。攒够了一批武器,我们搞满清一票。

就这么着,孙中山一直搞了十次起义,每次都跟买彩票似的撞大运,次次都失败,头破血流。最惨的一次,就是武昌起义前的一次:黄花岗起义,这是孙中山计划最周密,组织最严密的一次起义。所以也失败得最彻底,损失得最惨重。孙中山盘算着这一下又不知道要给多少爱国华侨拍电报,才能筹够下一批起义资金时,突然就收到武昌起义成功的事情。

而最后导致满清退位的,其实也不是孙中山这一类的革命党人,而是新军军阀头子袁世凯。

说到袁世凯,就不得不说清朝的改革了,因为袁世凯正是趁着清政府的改革走上前台的。

我们一直说清政府无能,僵化,顽固,其实,这是一个不太正确的评价,至少不完全正确。满清政府也不是傻子啊,其实他也想生存,想强大,想大清国千秋万世。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搞了洋务运动,洋枪也扛上了,大炮也装上了,学生也派出国了,工厂也办起来了,新式学堂也开了。这里面,成绩最突出的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在湖北办学校,派留学生,练新军,办报纸,搞实业,成绩十分突出,唯一的问题是,清朝还没来得及强大,先给革命党人加血蓄能了。孙中山搞革命没有人才,张之洞给培养。没有枪没有炮,张之洞给孙中山造。所以武昌起义能够成功,要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替清朝搞内部改革的张之洞。给张之洞当过二十年师爷的辜鸿铭就说过一句话,“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的合作。”这里面的张香涛就是张之洞。

后面历史学家费正清就有一个评价认为:“为革命铺平道路的主要力量是改革者,而不是革命者。”

清朝的改革从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了,先是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宣告失败。甲午战争失利后,光绪皇帝就搞了戊戌变法,开始从政治上改良。虽然只搞了一百零三天,但毕竟有了政治改良的意识。而且二年后,这个戊戌变法又借尸还魂了。

前面说过,戊戌变法失败后,义和团闹事,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一看八国组团来了,一向瞧不起洋鬼子的慈禧也知道厉害。好女不吃眼前亏,慈禧拔脚就跑,一路上,蚊子、苍蝇、癞蛤蟆、旱厕里的蛆,纷纷前来接驾,热情欢迎老佛爷下乡考察指导工作。老佛爷风餐雨宿一路跑到了西安,结果水土不服,老太婆天天失眠,睡不着。这些么天没睡,倒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回京后,就开始搞变法。

这个变法有的称为清末新政,也有叫庚子新政,国民政府不太地道称为遮羞变法。不管怎么说,变法的内容还是很有诚意,就颁布的条款来说,已经超过了二年前戊戌变法的内容。

可清朝不改则好,这一改,正式踏上了死亡的快速车道。用一句来概括,满清政府到了这个时候,不改革是等死,改革却是在找死!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