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世界流传 31件海外藏品抵达泉州参展
德化外销瓷 回家参展 “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盛行,作为中国重要商品的陶瓷器,也从这里大量输往国外,其中,外销东南亚的占据一定的比重。”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 吕世聪征集来的4件展品就充分反映了此观点,它们是一件清代泰国华人定烧的德化窑五彩小盘、一件清末泰国华人定烧的泰文青花罐,以及两件从印尼出水的元代磁灶窑绿釉军持。 记者看到,两件军持由于受到海水的侵蚀,表面的绿釉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军持刚开始生产时为佛教所用,后来被东南亚一带所采用,转化成伊斯兰教装圣水的容器。”吕世聪补充道。 德化窑五彩小碟和青花罐上除了有常见的花卉图案外,分别还有泰国佛教人物形象和泰文。市文广新局出宝阳副局长说,这些不仅充分说明了中国产陶瓷被外国人所喜爱并使用,还说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我们定制。“这些外销瓷这次算回‘娘家’参展了。” 外国书籍写有闽南语发音词汇 “chau mah choon chiu”,这是上世纪初新加坡土生华人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走马春秋》封面上的字眼,懂得闽南语的人若拼一下,就会发现它是“走马春秋”四字的闽南语发音。 同样的,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世纪初新加坡土生华人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一支梅平山贼》封面上。 吕世聪称,除了封面上,有一些重要的人名如果不能翻译成当地语言,也都是用英文字母拼出其闽南语发音。此外,历史小说《平闽十八洞》等书籍在新加坡等华人一带迁居出去的地方印刷,足以说明这是为了满足在外游子的阅读需要。 一本1960年在马六甲一带出版发行的《李载鸾拳术》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该书介绍,李载鸾是闽南永春太平大新厝人,名震南洋群岛国术家。“闽南人外出后竟在外国教授起了永春五祖拳,说明闽南人把爱拼敢赢的精神也带了出去。”陈建中这样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