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佛手瓜滞销愁煞瓜农 万斤瓜只换回一千元(图)
老李坐在自家门口发愁,在他眼前就是大片的佛手瓜园 佛手瓜一袋一百斤只能卖个十来块钱 □本报记者陈颖旭陈恭璋/文林风/图 在不少市民惊叹菜价太高吃不消时,福州闽侯县洋里乡的瓜农们却欲哭无泪。他们的佛手瓜虽迎来大丰产,却面临着卖瓜无门的困境,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茬又一茬的瓜烂在棚里。 洋里乡的友泉村和梧溪村是闽侯县的佛手瓜种植大村,年产量超过5千吨,福州市面上销售的佛手瓜,有95%都是从这两个村子里运出,佛手瓜种植是这两个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但从今年8月初开始,佛手瓜收购价格一路下跌,进入9月份后,收购价格更是跌到了冰点,每斤收购价只有1角5分钱,尽管如此,仍旧很少有人收购,瓜农面临血本无归的困境。 黄金海拔的佛手瓜成了鸭子的美食 友泉村和梧溪村平均海拔900米,在南方是最适宜种佛手瓜的黄金海拔。但一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整筐倾倒在路边的佛手瓜,不少村民还将完好的佛手瓜推成丝,拿去喂鸭子。 “鸭子吃不了多少,更多的是烂在瓜棚里。”友泉村村民李老伯指着散落一地的佛手瓜说,在饥荒的年代,佛手瓜可是救活了不少人的命。 李老伯说,今年来收购的人实在是太挑剔了,太大不要,太小不要,连瓜身上蹭破点皮的也不要。 “佛手瓜营养价值很高,而且绿色无污染。”友泉村村支书李思烟研究佛手瓜种植30多年,他说,佛手瓜属葫芦科特蔬菜品种,清脆多汁,味美可口,营养价值较高,最重要的是很少病虫害,根本不需要农药。 李思烟说,佛手瓜喜温凉而雨水分布均匀的气候,不耐高温和严寒。而友泉村和梧溪村正处于这样的黄金海拔,每年从6月份开始,就可以采摘,瓜期一直持续到12月左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友泉村和梧溪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种植佛手瓜。但大家从来没有想到佛手瓜会遭遇这样的困境。 六十多年前的一个佛手瓜改变了深山 友泉村距福州市区大约100公里,周边农村普遍以种植水稻为主业。不同的是,友泉村全村200多户人家都种植佛手瓜,以卖佛手瓜为主业。村民说,他们村如此与众不同,这要从64年前的一个佛手瓜说起。 该村最早接触佛手瓜的村民,今年已经是88岁高龄,他叫李昌位。李昌位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过距离该村几十公里外的雪峰寺附近做工,发现寺庙内的僧人种一种蔬菜,口感很好,就是佛手瓜。 1948年,雪峰寺的僧人到洋里乡一户人家做法事,随身带了一些佛手瓜。李昌位就向僧人要了一个大约拳头大小的佛手瓜。回家后,李昌位没舍得把瓜吃掉,而是把它种在了地里。 这粒佛手瓜迅速成活、长藤,最后结了几十个佛手瓜。附近的村民吃了都说“好吃”,于是,都从李昌位那里要了种子,回家种。 起初,大家只是自己吃,慢慢地,就开始将多余的佛手瓜拿去卖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友泉村开始大规模种植、销售佛手瓜,并将种子扩散到周边的村庄。 李昌位老人没想到自己无意中带回来的一个种子,改变了这个处在深山中的农村。而他自己一种就是六十多年,靠着卖瓜的钱,他培养了儿子李思烟念完高中。
|